十三学神仙,十五能吹笙。仙人王子晋,同上凤凰翎。
丹山凤凰十七声,钧天按节皆和鸣。西游瑶池谒熊□,董家双成最娉婷。
桂殿初凉湿秋露,鹅管吹烟隔轻素。缥缈新声泛紫霞,□曲每得周郎顾。
铁厓仙人横铁笛,几度周郎蒙赏识。同向维山弄月明,九点齐州暮烟碧。
玉笙谣
玉山席上赠周生,时铁厓同赋
十三学神仙,十五能吹笙。仙人王子晋,同上凤凰翎。
丹山凤凰十七声,钧天按节皆和鸣。西游瑶池谒熊□,董家双成最娉婷。
桂殿初凉湿秋露,鹅管吹烟隔轻素。缥缈新声泛紫霞,□曲每得周郎顾。
铁厓仙人横铁笛,几度周郎蒙赏识。同向维山弄月明,九点齐州暮烟碧。
【注释】
《玉笙谣》是一首乐府诗。“玉笙”即玉制的笙,古代一种管乐器。“玉山”,即传说中的神山,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山。“周生”,指诗人的朋友周生。
十三学神仙,十五能吹笙——十三十四岁就学会了吹笙。
仙 人 子 晋,同 上 凤 凰 翎——王子晋是春秋时的晋国人,据说他吹笙有神效,能招引凤凰来听他的笙音,所以这里说王子晋也是神仙。
丹山凤凰十七声,钧天按节皆和鸣——在丹山听到十七个凤凰同时吹笙奏乐,天上的音乐也随着笙声应合着奏出美妙的乐曲。《钧天乐》,是汉末道教音乐名,相传为黄帝所制,后汉桓帝时传入民间。
西游瑶池谒熊□——西游:向西行,指从丹山出发前往瑶池,去求见瑶池的神女熊□。瑶池: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
董家双成最娉婷,桂殿初凉湿秋露,鹅管吹烟隔轻素——董家双成指董双成、董文成,都是传说中的神仙人物。“桂殿”,桂花做的宫殿;“桂殿初凉”,指刚入夜。“秋露”、“秋露”,指秋天的露水。“鹅管”,指吹箫用的竹管。“吹烟”,指箫声袅袅如烟雾。“轻素”,即轻纱,指薄雾。
缥缈新声泛紫霞——缥缈:形容歌声飘渺。“新声”:新鲜的乐曲或歌曲。“紫霞”,形容歌声高亢而美妙。“□曲”,指董双成的歌声。“周郎顾”,出自三国魏曹操的典故。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曹操与周瑜在东吴议亲,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的儿子若豚犬耳。”意思是说,我的儿子生得像你的儿子一样好,你的儿子就象猪狗一样了。周郎,指周瑜。“顾”,回头看。这里是说,每当唱出新的曲子,周郎总是回头多看两眼。
铁厓仙人横铁笛,几度周郎蒙赏识——仙人,指仙人王子晋。“铁鐃”,指铁制的横笛。“几度”,多少次。“周郎”,指作者的朋友周生。这里说,这位仙人多次被周生所赏识。
同向维山弄月明,九点齐州暮烟碧——同向:一起向着。“维山”,即华山,因华山有五座山峰并峙如同五根柱子而得名。“弄月”,即赏月。“齐州”,即今山东省一带地区。这里用齐州来代表天下。“九点”,指华山顶上的九峰如九颗明珠一般灿烂。“烟”,指晚来的云。“碧”,指青翠的山色。这里说,他们一起欣赏华山之美景,华山顶上的九点像九颗明珠一样闪烁着光芒,而远处的天空又如青色的青山一样。
赏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任南京礼部主事期间。作者与朋友周生同赴南京,在华山西峰赏月,作此诗以纪游。全诗写景工细,抒情细腻,想象丰富,辞藻优美,堪称咏物佳作。
首联写自己与友人游华山的情景。作者在十四岁时就学会了吹笙,到了十五岁,技艺更加熟练了。在华山游览时,他听到了来自丹山凤凰的十七个仙女吹笙的声音,天上的音乐仿佛跟着笙声起舞,十分和谐。接着,诗人又描绘了在瑶池拜访仙子熊□的情景,以及在桂花宫里听董双成唱歌的情景。其中“丹山”、“瑶池”“熊□”等词都是仙境中的名词,“凤鸣”、“霓裳羽衣”等词语都富有浓厚的神仙气息。通过这些描写,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秘的境界之中。
颔联开始转入对现实生活的描绘。诗人在丹山听到了十七个仙女吹笙奏乐,天上的音乐也随着笙声应合着奏出美妙的乐曲。而在西游瑶池的时候,他见到了董双成和董文成两位仙风道骨的人物。这两位神仙不仅容貌秀美,而且歌声悠扬动听。最后诗人写到在桂花宫里听董双成唱歌的情形,这里的“桂殿初凉湿秋露”,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景象。诗人在这里巧妙地使用了“秋露”和“轻素”两个词语,将桂花宫里的景色刻画得栩栩如生。
颈联则是进一步描绘当时的环境氛围。诗人想象自己站在华山顶,观赏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之美。而当听到董双成的新曲子时,更是让人陶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这两句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和对情感的抒发,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美丽又宁静的境界之中。
尾联则回到了现实生活之中。诗人回忆起曾经与朋友周生一同赏月的经历,那时他们一起欣赏着华山之美景,而远处的天空又如青色的青山一样。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友情深厚的感慨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感人,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