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与门生,东篱忆送迎。
吾虽愧光禄,独幸识渊明。
爱酒终成疾,工诗早得名。
晁家鸡肋集,已足继新城。
唐门的挽诗《唐閤门挽诗·儿子与门生》由元代诗人方回所作,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儿子与门生,东篱忆送迎。吾虽愧光禄,独幸识渊明。爱酒终成疾,工诗早得名。晁家鸡肋集,已足继新城。”
- 诗句解读
- “儿子与门生”:此句描绘了一个温馨的场景,即儿子与门生的相聚,体现了家族和师徒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 “东篱忆送迎”:东篱是古代文人墨客常用的意象之一,代表着隐逸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这里的“忆送迎”可能意味着对过去岁月的回顾以及对将来的期许。
- “吾虽愧光禄”:这里的“光禄”指的是古代官职中的光禄卿,意指自己虽为高官,但内心感到惭愧,可能是因为未能完全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抱负。
- “独幸识渊明”:“渊明”指的是东晋时期的陶渊明,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能够认识到如此伟大的先贤表示庆幸。
- “爱酒终成疾”:这句反映了诗人因饮酒过量而导致身体出现问题,体现了诗人对个人生活的放纵及其后果的认识。
- “工诗早得名”:表明诗人在年轻时就擅长诗歌创作,并且很早就获得了名声。
- “晁家鸡肋集”:晁家可能是指宋代的晁补之,他的《鸡肋集》是一部文集,此处用以比喻那些内容平凡、无甚大用的书籍。
- “已足继新城”:新城可能是指某个新的开始或新的地方,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所做之事已足以支撑起一个新的生活阶段的满足感。
- 译文注释
- 译文:我的儿子和门生们一起,我们在东边的篱笆旁回忆着送别和迎接的时刻。尽管我自感不足,但有幸能认识这样的伟人如陶渊明。我因过度饮酒而最终生病,我在诗歌方面的才能很早就让我声名鹊起。晁家的诗集如同鸡肋一般无用,但我已足够支撑起新的开始或新的归宿。
- 赏析
- 情感丰富: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既有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也有对人生经历的感慨和对自我认识的反思。
- 艺术手法:诗歌运用了对比和隐喻的手法,例如将“光禄”作为官场上的荣耀与内心的愧疚相对比,用“鸡肋集”比喻无足轻重的书籍,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
-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朝,这是一个政治动荡和社会转型的时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可能更加关注个人的命运和心灵的追求。
- 家族背景:元朝时期,家族观念仍然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读书人而言。因此,这首诗中的家庭关系和个人情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 文化内涵
- 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隐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田园生活的描绘,体现了人们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文学成就:诗人通过诗歌展现了其文学才华和对诗歌艺术的独特理解。他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他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唐閤门挽诗·儿子与门生》不仅是对个人生命经验的回顾和总结,还揭示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这首诗也启示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应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