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初闻寇,诸人早出师。
焚烧宁太广,收剿已无遗。
斧钺何曾钝,雷霆岂肯迟。
迁延非决策,那得更狐疑。
四月初四日闻绩溪凡十五都贼焚将尽,傍出焚歙县之南乡遂焚至昌化
昔日初闻寇,诸人早出师。
焚烧宁太广,收剿已无遗。
斧钺何曾钝,雷霆岂肯迟。
迁延非决策,那得更狐疑。
【注释】
- 四月初四日:农历四月四日。
- 绩溪凡十五都:指当时有十五个小地方被贼寇烧掠。
- 焚将尽:贼寇焚烧的地方即将全部被烧毁。
- 傍出:靠近。
- 收剿:招抚、剿灭。
- 宁太广:哪里的火势过大。
- 收剿已无遗:招抚、剿灭的地方已经没有遗漏的了。
- 斧钺:古代兵器,这里指军权和刑罚。
- 雷霆:比喻声势浩大的行动。
- 迁延(yán):《三国志》注引《魏书·陈群传》:“迁延者,稽留不进也。”
- 决策:做决定。
- 狐疑(yí):犹豫不决。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在初闻绩溪凡十五都贼寇焚烧的消息后,立即率众出兵征讨,并取得了很大胜利。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相反,他对朝廷缺乏果断决定而贻误战机深感痛心。全诗语言简练,一气呵成。
首句“四月初四日闻绩溪凡十五都贼焚将尽”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闻”字表明诗人对此事并不感到陌生,因为此前他已有所准备;“绩溪凡十五都”表明了事件的范围之广。这两句点明了事件的起因及时间、地点。
次句“诸人早出师”,承上启下,既写出了诗人对此事的重视,又表现了诗人的勇敢精神。“诸人”指朝廷大臣,“早出师”表明他们早就做好了出征的准备。
第三句“焚烧宁太广”,进一步写明事件的严重性。“宁太广”即宁家遭受的灾难太大,无法承受。这一句是全诗的核心部分。
第四句“收剿已无遗”,进一步写明朝廷对这件事的态度。“收剿”即招抚、剿灭,“无遗”指招抚、剿灭的地方已经没有了,也就是说,贼寇已被彻底肃清了。
最后两句“斧钺何曾钝,雷霆岂肯迟”是诗人发出的感慨。“斧钺”指军权和刑罚,“钝”意为迟钝。“雷霆”指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军队如此强大,声势如此浩大,难道朝廷还会迟疑吗?“迁延非决策”与“那得更狐疑”是对朝廷的质疑。“迁延”意为拖延,“决策”指做出决定。“狐疑”意为犹豫不决。这两句是诗人发出疑问,质问朝廷为何迟迟不做决定?为何还要犹豫?
此诗以咏史抒怀的方式抒发自己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对朝廷决策迟缓的不满,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能够下定决心,尽快解决问题,早日恢复国家安宁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