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赤气已龙兴,岂必桥江罪若冰。
花不忍看春哭后,金何曾惜岁斋僧。
失身亡国非无痛,保士全民尚可矜。
复遇大梁爱文艺,馀臣往往与瀛登。

南唐

中原赤气已龙兴,岂必桥江罪若冰。

花不忍看春哭后,金何曾惜岁斋僧。

失身亡国非无痛,保士全民尚可矜。

复遇大梁爱文艺,馀臣往往与瀛登。

注释:

  1. 南唐:指五代十国时期南唐(937年-975年)的建立者李昪。李昪自称“大吴皇帝”,史称南唐烈祖,庙号明宗,谥号烈祖武皇帝。南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割据政权,存在于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
  2. 中原赤气已龙兴:中原地区,即中原大地。中原赤气,意指中原大地上的生机勃勃。龙兴,意为如同龙一样崛起,比喻新王朝的兴起。
  3. 岂必桥江罪若冰:桥江,指桥头镇,位于今安徽省泾县境内。桥江之战,是指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攻入江南,在泾县桥头镇击败唐军的一次战役。桥江之战后,唐军败退到长江边,被俘的将士被迫剃发为僧,因此被称为“桥江罪若冰”。此处用“桥江”和“罪若冰”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唐朝衰落和黄巢起义军的愤怒之情。
  4. 花不忍看春哭后:花,指花朵。不忍看,意为不忍心看到。春哭后,指的是春天过去后的哀悼和悲伤。这句话表达了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留恋和惋惜之情。
  5. 金何曾惜岁斋僧:金,指金钱。岁斋僧,意为每年都会花费大量的金钱来请僧人诵经祈福。这句话表达了对金钱浪费和迷信行为的批评。
  6. 失身亡国非无痛,保士全民尚可矜:失身亡国,指失去国家和人民的痛苦。非无痛,意为不是没有痛苦。保士全民,指的是保护国家的人民。这句话表达了对国家遭受苦难的同情以及对拯救国家人民的呼吁。
  7. 复遇大梁爱文艺,馀臣往往与瀛登:复遇大梁,意指再次遇见了繁荣昌盛的大唐帝国。大梁,指大唐帝国的都城长安城。爱文艺,意为热爱文化和艺术。馀臣,指剩下的大臣们。往往与瀛登,指的是常常登上长安城欣赏美景。这句话表达了对大唐帝国繁荣昌盛和文化艺术的赞美以及对留在长安城的大臣们的怀念。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徐夤创作的七言律诗。全诗通过对南唐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对国家遭遇、人民苦难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人运用典故和比喻手法,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个人情感融为一体,使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感染力。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的方式,强调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以及维护国家和人民的责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