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重云外一蘧庐,想见降龙长者居。
溪上过桥谁觅路,峰头飞锡已凌虚。
汉台列像焉知许,陶岫吟归孰起予。
傥憩夜炉煨芋处,可能更读邺侯书。
次韵寄题堪上人云外轩万重云外一蘧庐,想见降龙长者居。
溪上过桥谁觅路,峰头飞锡已凌虚。
汉台列像焉许知,陶岫吟归孰起予。
傥憩夜炉煨芋处,可能更读邺侯书。
注释与赏析
- 首句“万重云外一蘧庐”: “万重云外”形容其居所高远,仿佛位于云端之上;“一蘧庐”则指其住所简陋或朴素。这句描绘了堪上人的住所既远离尘嚣又不失其清雅。
- 次句“想见降龙长者居”: 这里的“降龙”暗指道教中的龙,常用来比喻高人;“长者”则是指资深且德高望重的人物。整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堪上人高尚品德和深厚修为的敬仰。
- 第三句“溪上过桥谁觅路”: 描述了诗人在溪边行走时,发现没有路径可循,只能依靠自己的直觉或经验去探索。这句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 第四句“峰头飞锡已凌虚”: 这里用“峰头飞锡”形象地描绘了僧人行走在山巅,如同飞在空中的情景。同时,“凌虚”也暗示了僧人心境的高远和超脱。
- 第五句“汉台列像焉许知,陶岫吟归孰起予”: 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示了诗人对佛教文化和文人墨客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思考。一方面,他欣赏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另一方面,他也关注文人墨客如何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 尾句“傥憩夜炉煨芋处,可能更读邺侯书”: 这是诗人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希望有机会能与堪上人在夜晚共享宁静的时光,一起探讨学问或诗歌。同时,这也表达了他对文学和学术的热爱以及对古人智慧的尊崇。
这首诗通过对堪上人住所、行为以及生活态度的描绘,展现了一位隐居高僧的风采。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究,表达了对人生哲学和精神追求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