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葵花一丈高,讵期端午更绵袍。
佩符岂有玉刚卯,挑药久无金错刀。
人老形骸宜瘦劣,时危心肺倍焦劳。
柴门昼掩身多病,听雨寒窗首屡搔。
注释:
五月初三日雨寒痰嗽:在农历五月初三这天下雨,天气寒冷,我咳嗽不止。
门外葵花一丈高,讵期端午更绵袍。佩符岂有玉刚卯,挑药久无金错刀。
人老形骸宜瘦劣,时危心肺倍焦劳。柴门昼掩身多病,听雨寒窗首屡搔。
译文:
五月初三日下着雨,天气很冷,我咳嗽不止。
门外的葵花有一丈高,没想到端午那天还要穿上厚厚的衣服。
佩戴的符咒没有玉制的“刚卯”,寻找的药物也没有金质的“错刀”。
人老了,身体应该瘦弱,现在却因为时局危险而感到心肺都十分焦虑劳累。
柴门整天关着,我因为多病而身体虚弱,只能躺在床上听雨声和不时地用手去抓头皮。
赏析:
此诗作于宋理宗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端午节,当时作者因忧国忧民之故,疾病缠身。全诗以五月初三日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端午节期间的身体状况,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诗人描述了五月初三日下雨的情况,天气寒冷,自己咳嗽不止。这反映了当时气候的变化,以及诗人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和反应。然后,诗人又描绘了门外的葵花一丈高,没想到端午那天还要穿着厚衣服。这里的“葵花”既是一种植物,也象征着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和忧虑。
诗人谈到了自己的身体状态。他提到,由于时局危险,自己的心肺都感到十分焦虑劳累。这里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形势的担忧,以及对个人安危的关心。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因为身体虚弱而无法像以前一样自由行动的状态。
诗人描绘了柴门整天关着的状态,因为他因病而身体虚弱,只能躺在床上听雨声和不时地用手去抓头皮。这里的“柴门”既代表了诗人的生活环境,也象征着他所处的艰难时期。同时,“身多病、听雨寒窗首屡搔”等词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在端午节期间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个人的命运。同时,诗人的情感深沉而真挚,让人读来深感其悲凉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