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遣青天变漏天,人闲无复有平田。
女娲炼石端何物,子产禜龙未必然。
死徙衔冤终不雪,生存忍饿更堪怜。
腐儒自笑穷今极,旬月曾无一醉眠。
【注释】
六月十七日十八日大雨闻贼欲降:六月十七日和十八日,下大雨。闻贼欲降,指听说敌寇将要投降。
青天变漏天:形容天气突然变得阴沉。
女娲炼石端何物: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故事,这里用来比喻自己被贬谪的遭遇。
子产禜龙未必然:子产(孔子弟子)治理洪水时用龙来治理水患,这里指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施展。
死徙衔冤终不雪:死囚在监狱中受到冤屈,但最终也得不到昭雪。
生存忍饿更堪怜:生存下来忍受饥饿的人更加可怜。
腐儒自笑穷今极:指自己已经到了穷困的地步,连酒都喝不成了。
旬月曾无一醉眠:《论语》中说孔子曾感叹过:“吾有志于少年,我无幸也矣!”意思是孔子年轻时有远大的抱负,但后来未能实现,所以感慨自己没有福分享受酒肉之乐。旬月曾无一醉眠就是这种感叹。
【赏析】
此诗是诗人被贬后写的一首七律。全诗以议论为主,夹杂着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懑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
首联“六月十七日十八日大雨闻贼欲降”一句写六月十七日和十八日,下大雨,听说敌人要投降。这两句是对现实的描述,也是对诗人当时心情的一种反映。
颔联“谁遣青天变漏天,人闲无复有平田”两句则是作者对朝廷的讽刺。这里所说的青天是指晴朗的天空,漏天则是指阴雨连绵的日子。作者认为,朝廷的腐败导致了天象的变化,使天下变得阴雨连绵,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自己却因为才华横溢而被贬谪,与那些闲居在家的人相比,真是无地自容。
颈联“女娲炼石端何物,子产禜龙未必然”两句是作者对自己被贬的原因的反思。这里所说的女娲炼石是传说中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的典故,而子产禜龙则是孔子弟子子产治理洪水的故事。作者认为,自己被贬的原因并非像女娲炼石一样是因为自己的才能不足,而是像子产禜龙一样,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施展。这反映了作者对自己被贬原因的一种理解。
尾联“死徙衔冤终不雪,生存忍饿更堪怜”则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揭示。这里的“死徒”指的是被囚禁而死的人,“亡者”则是指活着却饱受折磨的人。作者认为这些被囚禁而死或被折磨的人,他们的冤屈是无法得到昭雪的,而他们自己的生存状态更是令人同情。这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现实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懑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