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春寒昼掩扉,惊嗟六十五年非。
未为白傅同州起,犹胜坡翁海外归。
斗分军兴群盗作,浙乡水患细民饥。
忍穷苟活犹闲管,痛惜残梅万点飞。
日日春寒昼掩扉,惊嗟六十五年非。
“日日春寒”点明季节与气候特征,描绘出冬日清晨的情景,寒意袭人,人们不得不关闭门窗以抵御寒冷。这里的“春寒”不仅指自然现象,也可能隐喻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外界环境的艰难。而“昼掩扉”则进一步突出了这种无奈和困顿的心境,表明即使在温暖的白天,也难以驱散内心的寒冷和孤独。
未为白傅同州起,犹胜坡翁海外归。“未为白傅同州起”,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晚年遭遇的遗憾,同时暗示自己虽不如白居易在政治生涯中有所作为,但在精神或情感上可能更加自由。这里的“同州起”指的是白居易晚年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经历,而“海外归”则可能暗指自己虽然未能像白居易那样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但至少在精神上保持了一份超脱和自由。
斗分军兴群盗作,浙乡水患细民饥。“斗分军兴群盗作” 描述了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生活的艰难。这里的“斗分军兴”指的是战争的爆发,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而“群盗作”则直接指出了盗贼横行的现实,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而“浙乡水患细民饥”则具体到了浙江一带的水灾和由此造成的饥荒,使得普通百姓的生活陷入困境。
忍穷苟活犹闲管,痛惜残梅万点飞。“忍穷苟活犹闲管”表达了作者面对困苦生活的态度和无奈。这里的“忍穷苟活”意味着在贫困和困难中勉强度日,但仍保持着一定的尊严和责任感;而“犹闲管”则显示出尽管生活中充满了艰辛,但他并未完全放弃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和思考。而“痛惜残梅万点飞”则通过描写梅花凋零的景象,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和生命的无常。
赏析:
《六十五春寒吟七首》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方回在这首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实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历史和现实社会的深刻感悟。诗中的关键词“春寒”、“日日”、“昼掩扉”、“惊嗟”、“六十五年”等,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思考。
“日日春寒”和“惊嗟”两句,诗人通过对比春寒和夏日的温暖,表达了自己在寒冷中度过的艰难岁月和内心深处的孤独。而“六十五年”的提及,更是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自己一生的反思,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感慨。这些词汇和短语,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
“未为白傅同州起”和“犹胜坡翁海外归”两句,通过比较白居易和苏轼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理解,也反映了他对自身处境的独特见解。同时,这两句诗也体现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的豁达和乐观,即使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也能在精神上保持自由。
“斗分军兴群盗作,浙乡水患细民饥”和“忍穷苟活犹闲管,痛惜残梅万点飞”两句,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通过对战乱、水灾等自然灾害的描述,诗人传达出对普通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这些词汇和短语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感和紧迫感,也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丰富和深刻。
《六十五春寒吟七首》是一首充满哲理、情感丰富的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这首诗不仅是诗人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反思,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和希望,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