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读书难尽信书,世谁鲠直但阿谀。
平生湖海悲游子,晚岁乾坤老腐儒。
知己尚堪抬醉眼,从僧似欲剃吟须。
何当灵鹫兼三竺,日伴猿饥侣鹤臞。
【注释】
次韵灵鹫清长老二首 :即景自题的诗。灵鹫山,在今浙江省天台县。三竺,指天台山中五座古寺。猿、鹤,均出《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音“瓯”)与(同“游”)者,每旦朝其家百舍而暮归。”“旦”读为“早”,“沤”读为“游”,百舍读为“百日”。“朝”“暮”各百,故言“旦百”。一日游百,故曰“猿饥”;一夕栖宿,故曰“鹤臞”。
【译文】
读书不求甚解,对书上的话不能深信不疑。世上谁个是鲠直的?只有阿谀的小人。
我一生喜欢湖海之游,到晚年成了老儒。知己尚堪抬酒眼,从僧似欲剃吟须。
何等时候再能和灵鹫山上的和尚一起,每日和猿、鹤相伴。
【赏析】
此诗乃作者自题于天台山灵鹫寺之作。前四句,说自己读书不求甚解,对书上的东西不能深信不疑;世上哪有哪个人能做到心口如一,鲠直无邪呢?只有像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后四句,说自己一生喜欢湖海之游,到了晚年却成了老儒。自己虽然已经知己甚多,但还常常抬起眼睛去欣赏朋友;虽然已经从师受戒,但仍像从师一样地勤加修炼。最后两句,希望自己在什么时候能够和灵鹫山上的和尚一起,每日和猿、鹤相伴,过清闲的生活。
这首诗是一首自我咏叹诗。诗人自谦地说自己“粗读书”,又自谓不信书,这表现出一种孤傲不羁、超然独立的精神。他以自己的经历来说明自己的性格特点。他一生喜欢游历四方,到处结交知己,但他却不愿做官,而是过着隐逸的生活。他在晚年时才做了一位腐儒,这是他自己也感到惭愧的。
诗人自比为“鲠直”的人,而自称是阿谀的小人。他这种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正是由于他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的缘故。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不详,但根据诗的内容来看,当写于诗人晚年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