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贤无像亦无堂,败柳犹垂赤土墙。
官卖神祠有前例,熙宁丞相起坊场。
三贤堂已无官卖其址
宋末元初方回诗作赏析
- 诗句原文
三贤无像亦无堂,败柳犹垂赤土墙。
官卖神祠有前例,熙宁丞相起坊场。
- 译文注释
- 诗句翻译:三贤没有塑像也无祠堂,败落的柳树依然悬挂在红色的墙上。
- 关键词解释:三贤——指宋代三位著名文人;无像——没有塑像;无堂——没有祠堂;败柳——衰败的柳树;赤土墙——红色的泥土墙壁;起坊场——设立市场或集市。
- 作品赏析
- 艺术手法:方回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通过描绘三贤堂的现状与历史背景,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感慨。
- 情感表达:诗句中流露出对古代文化的怀念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之情。
- 创作背景
- 方回生平简介:方回(1227年—1306年),字万里,号虚谷,徽州歙县人,南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曾任严州知州。元代初期,他因政治原因离开官场,隐居于家乡,致力于文化创作。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代,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化机构被破坏。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这种历史变迁的感慨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 名家点评
- 历代评价:《三贤堂已无官卖其址》是方回晚年的作品,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这首诗被认为是方回晚年思想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研究方回诗歌的重要文献。
- 现代解读: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这首诗体现了方回晚期的思想转变,他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们对于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担忧。
- 作品影响
- 后世影响:方回的诗歌在当时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简练,富有哲理,深受后人的推崇和喜爱。
- 文化遗产:《三贤堂已无官卖其址》作为方回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