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笔端如与可,亦须胸次有东坡。
自从举世夸崔白,似觉无人识李颇。

题李仲宾竹二幅

方回,南宋诗人,字万里。他的作品以豪放洒脱见长,尤善写山水田园之景,其诗中常流露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

可是笔端如与可,亦须胸次有东坡。

这首诗通过使用“与可”和“东坡”这两个关键词,表达了作者对方回的敬仰之情。与可,即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文采斐然,作品广为传颂,被后人尊称为“文坛宗师”。而东坡一词,则指宋代另一位杰出的文学家——黄庭坚。黄庭坚同样才华横溢,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深受后世喜爱。方回在诗中称自己笔下如与可,意指其诗歌风格受到苏轼的影响,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心中有着与东坡相似的豪迈情怀。

自从举世夸崔白,似觉无人识李颇。

此句表达了一种感慨。崔白是唐代著名的画家,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高雅的艺术修养著称于世;而李颇则是宋代的一位画家,虽然其画作在当时也颇受欢迎,但与崔白相比,似乎并未得到更广泛的认可。方回以此自喻,意味着尽管他在诗作上有所成就,但似乎未能像崔白那样得到世人的普遍认可。这种感慨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赏析:

《题李仲宾竹二幅》是一首表达作者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自我评价以及对社会认知的反思的诗。首句“可是笔端如与可,亦须胸次有东坡”强调了作者在艺术创作时所追求的境界,即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技巧,还要有开阔的胸怀和深远的思考。第二句“自从举世夸崔白,似觉无人识李颇”则表达了一种悲凉,指出在众人皆知的领域之外,仍有许多不被理解的价值和美的存在,这既是对现实的批判,也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文化现象的引用,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注释:

  1. 方回(1227-1300),字万里,号桐江生,宋末元初著名诗人、书法家、政治家。
  2. 仲宾,即李仲宾,可能是指李公麟或李格非。
  3. 竹,可能是指画竹子或者指代某种品格。
  4. 与可,苏轼的别名。
  5. 东坡,即苏轼,宋代文人、书画家、词人、诗人、医学家等,与可是他的号。
  6. 崔白,唐代画家。
  7. 李颇,宋代画家。

创作背景:

方回曾得到过时任宰相的贾似道的赏识,并得以进入仕途,担任过多个官职。然而,他在官场上的经历并不顺遂,多次因直言进谏而得罪权贵,最终选择辞官归隐。在这段经历中,方回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情的冷暖,这些都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体现。因此,这首《题李仲宾竹二幅》不仅是对其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可能是对其官场生活的反思和总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