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竺路渐平登,高似雷峰塔几层。
山到无人行处好,松阴万树立孤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并结合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说进行赏析。这是一首七绝诗。诗人在这首诗中以写景为媒介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的向往和崇敬之情。
“三天竺路渐平登,高似雷峰塔几层。”首句是写诗人在经过三天竺的路上逐渐攀登而到达了目的地。“路”指通往天台的路。“渐”字点出诗人行程的艰难。“高似雷峰塔几层”,从侧面描写天台山的高耸入云。第二句是对雷峰塔的描述。作者在这里运用比喻手法,将天台山比作“雷峰塔”。这一句中,“高”和“几层”都与前面“天台”相照应。“几层”既表明“天台”之高,也说明山路之险;“高似”则突出了天台之险峻。
“山到无人行处好,松阴万树立孤僧。”第三四两句是说:当山势险要、人迹罕至之处,才是登山的好去处。“山道”指山间小路。“树”是树立的意思。“松阴”是长着松树的树林荫翳。“万树”指树林茂盛、参天。“孤僧”指一个独自修行的人。这里用一个僧人的形象来象征佛教徒,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答案】
译文:三天竺路上渐渐平坦,山峰高耸如雷峰塔的好几层。
山到了没有人行走的地方才好,茂密的树林里孤零零站着一位和尚。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诗。诗人在这首诗中以写景为媒介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的向往和崇敬之情。
“三天竺路渐平登,高似雷峰塔几层。”首句是写诗人在经过三天竺的路上逐渐攀登而到达了目的地。“路”指通往天台的路。“渐”字点出诗人行程的艰难。“高似雷峰塔几层”,从侧面描写天台山的高耸入云。第二句是对雷峰塔的描述。作者在这里运用比喻手法,将天台山比作“雷峰塔”。这一句中,“高”和“几层”都与前面“天台”相照应。“几层”既表明“天台”之高,也说明山路之险;“高似”则突出了天台之险峻。
“山到无人行处好,松阴万树立孤僧。”第三四两句是说:当山势险要、人迹罕至之处,才是登山的好去处。“山道”指山间小路。“树”是树立的意思。“松阴”是长着松树的树林荫翳。“万树”指树林茂盛、参天。“孤僧”指一个独自修行的人。这里用一个僧人的形象来象征佛教徒,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虔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