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看僧字永和碑,谁见山阴落笔时。
想像捧心□□□,□间几本话西施。

【注释】

永和: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字。山阴:会稽郡城,即今浙江绍兴。

捧心:典故出自《汉书·孝女曹娥》。东汉时,曹娥的父亲溺水而亡,年仅四岁。她抱着父亲的尸身痛哭,悲痛过度,投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她,在江边建庙,称为曹娥庙。

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后成为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越王勾践为了报复吴王夫差,向齐国借兵灭吴,临行前嘱咐其相范蠡说:“我入吴,为美人计,若吴不听我,乃杀之。”勾践到吴国被囚禁三年,终于用美人计使吴王夫差败北,并迫使吴国称臣纳贡。后来,人们把“西施”作为美女的代名词。

【赏析】

此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公元742年)。诗人任左拾遗时,因事触怒了权贵,被贬谪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司马。这首诗是他在贬所写的,抒发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黑暗腐败、政治黑暗的不满。

“细看僧字永和碑”,首句开门见山,以“细看”二字,点明题旨:这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诗人在永和年间曾官至右军将军,因而他笔下的永和碑自然与自己的经历有关。这两句诗,一开头就点出了咏古的主题。

“谁见山阴落笔时”,第二句紧承上句,进一步展开议论。这里所说的“山阴”,是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他是永和九年(353年)正月十七日出生的,当时在会稽郡任职。“落笔”指王羲之在会稽郡任内所写的《兰亭序》。据《晋书·王羲之传》,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请名士四十二人,在会稽郡的兰亭举行了一次集会。当时天气晴朗,惠风和畅,景色十分优美。他们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席间赋诗作文,写下了《兰亭集序》这篇不朽文章。王羲之挥毫洒墨,一气呵成,写出了天下闻名的书法佳作《兰亭序》。因此,诗人在这里用“谁见山阴落笔时”来赞扬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同时也暗含了对当年王羲之的政治才能的肯定。

“想像捧心□□□”,第三句紧接第二句而来,从正面展开了议论。这里所说的“□”指的是“西施”。“西施捧心”的典故出自《汉书·孝女曹娥传》:东吴大将孙恩起兵反叛,他的部将丘沈率兵追击,杀死了孙恩。丘沈为了邀功请赏,派人送信给吴王孙权,要他在吴、会稽两地之间选一个地点犒劳军队,并许以重赏。孙权派太子孙和去执行任务。孙和到了吴、会稽交界处一看,觉得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下令在附近修筑城堡。孙和认为这样会耗费国家资财,便想出了一个妙计:让丘沈先到城堡里来,然后自己再带人去迎接。丘沈果然中计,来到城堡前,孙和命令手下的士兵把他捆绑起来,押到城堡里去了。不久,丘沈就死了。这件事发生在会稽郡城(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所以后人就把这座城堡叫做“会稽”。由于这个典故与“西施”联系在一起,所以人们又把“西施”作为美女的代名词。

“想像捧心□□□”,这一句的意思是:我想象着当年吴王夫差怎样在会稽城下接见丘沈,而西施则在一旁捧胸偷笑的情景。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对吴王夫差的讽刺,也表现了诗人对当时政治黑暗的不满;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感慨。

“□间几本话西施”,第四句紧承上句而来,从侧面展开议论。这里的“□间”指的是“山阴”,即东晋会稽郡城。“几本”指《世说新语》这部书。“西施”则是由“□间”引申出来的典故。据说《世说新语》中有一则故事说:“谢安年少时,尝与歌妓王凝之同坐。谢云:‘阿奴比吾小,乃大爱汝!’王曰:‘何至于此?’谢曰:‘小郎已自多情,故小怜汝。’王大不平。”这个故事就是用来说明“西施”这个典故的来历的。

第五句意思是:我想象着当年吴王夫差怎样在会稽城下接见丘沈,而西施则在一旁捧胸偷笑的情景。这里的“几本话西施”是说:我想象着当年吴王夫差是怎样在会稽城下接见丘沈,而西施则在一旁捧胸偷笑的情景。这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吴王夫差的讽刺,也表现了诗人对当时政治黑暗的不满;同时,这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感慨。

【译文】

细细观赏永和碑上的字,是谁看见山阴落笔时?

想象一下当年西施捧胸偷笑的样子,□间几本书谈论的是西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