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桐江水,寓庐十二年。
重来六日内,两日登南山。
南山有何好,高阁西北偏。
隔江三千家,一抹烟霭间。
阁槛一巨松,挺出众木前。
野性所酷爱,老藤相纠缠。
亦如我与僧,相对谈幽禅。
稍遂物外性,屡写酣中篇。
故侯复齐民,鬒发成华颠。
念当拾此去,焉得长周旋。

【注释】

悠悠:水流悠长的样子。寓庐:寄居于官舍。十二年:从建中四年(783)至大历八年(779),共十二年。

重来:再一次回来。六日:自七月一日(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至八月五日(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

高阁:指潇洒亭。西北偏:在亭的西边。

三千家:形容山势高峻。一抹烟霭:一抹轻烟和霭气。

物外性:超脱世俗的情趣。

酣中篇:酒酣时写的篇章。齐民:庶民。鬒(cí赤):黑发。华颠:头发花白。

念当:想当;即“当”。此:指这首诗。拾此去:收拾行李离开。

焉得长周旋:哪里能够长久地留连。

【赏析】

这是诗人在大历年间的一首七律,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八月十五日、二十日内重游南山东面的潇洒亭。诗人借潇洒亭之景抒写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联点明题意,交待了时间、地点以及归隐的原因。诗人说:“八月十五日,我两次来到南山的潇洒亭”,表明他在这里度过了两天。

颔联写潇洒亭的地理位置及景色特点。潇洒亭位于南山上,是登临远眺的好地方。

颈联写亭中所见的风光,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其美丽。“隔江”四字写出山势高峻、云雾缭绕,极尽渲染之能事,使人如临其境。

尾联抒发感慨,表达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故侯复齐民”,意为过去的王侯如今成了平民百姓,诗人对此感到惋惜。“鬒发成华颠”,则进一步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恶。最后两句表达了他想要离开世俗生活的愿望,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逃避之意。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描写潇洒亭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个人情感的纠结复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