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峰蒲糁正关情,况复登高望冶城。
惊见北方真学者,尚怜南国旧书生。
风遗异世晋有笏,犹在君家唐未轻。
三复谩行诗句好,雩坛从此振吟声。
和段好古外郎二首
黍峰蒲糁正关情,况复登高望冶城。
惊见北方真学者,尚怜南国旧书生。
风遗异世晋有笏,犹在君家唐未轻。
三复谩行诗句好,雩坛从此振吟声。
注释:
- 黍峰:山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市。
- 蒲糁:用蒲根煮的水,可食。
- 关情:牵动感情。
- 登高望冶城:登上高处去眺望冶邑。冶,县名,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
- 惊见:惊讶地看见。
- 真学者:真正的学问者。
- 怜:怜悯,同情。
- 风遗:指晋人王戎的“一手持蟹螯(一种螃蟹),而坐客环视。”
- 异世:不同的时代。
- 晋有笏:晋代有人拿着笏板,这是官员上朝时的凭证。
- 唐未轻:唐代有人拿着笏板,这在当时是不被看重的。
赏析:
这是一首赠答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段好古的赞赏之情。
首联“黍峰蒲糁正关情,况复登高望冶城”意思是说,站在黍山之巅,看着那片被蒲根覆盖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感慨。登上高处去眺望治邑(现属河南省三门峡市),看到北方那些真正懂得学问的人,心中更加怀念南方那些曾经的书生。这里的黍峰、蒲糁、冶城,都是诗人眼中的风景,它们勾起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友人的思念。
颔联“惊见北方真学者,尚怜南国旧书生”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赞美之情。他惊讶地发现北方的那些真学者,同时也感到可怜南方那些曾经的书生。这句诗既表达了他对北方学者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他对南方书生的同情之意。这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颈联“风遗异世晋有笏,犹在君家唐未轻”则是诗人对自己赠答行为的反思。他认为自己的赠答虽然有些过时,但仍然值得称赞。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过去的一种怀念和对未来的一种期许。
尾联“三复谩行诗句好,雩坛从此振吟声”则是诗人对赠答行为的总结。他认为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因此要反复诵读。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这首诗让雩坛(古代祭祀求雨的场所)焕发出新的生机,重新响起吟咏的声音。这句话既表达了他对赠答行为的欣赏,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通过对黍峰、蒲糁、冶城的描绘,以及对北方学者和南方书生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这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都成为了一首优美的诗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