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庙湖阴四百年,斑斑江竹映婵娟。
鱼龙水落萑蒲外,鸡犬村成檿柘边。
不待清名垂女史,尚存贞魄降神弦。
君王社稷今焉在,伏腊粢盛自俨然。
帷箔夜凉临月榻,佩环晨响起云軿。
湘灵鼓瑟虞风盛,蔡琰闻笳汉鼎迁。
嗟彼生还羞故国,何如死节报皇天。
明妆靓服黄尘里,重为伤时涕泗涟。
【注释】:
- 题烈女庙:即写于烈女庙的题词。
- 遗庙:已毁坏的庙。
- 江竹:江边的竹子,此处指庙旁的古竹。
- 婵娟:美女。
- 萑蒲:一种水草。
- 檿柘(huán zé):两种树名,泛指树木。
- 清名:美好的名誉。
- 贞魄:贞洁之魂。
- 社稷:古代指国家,社稷之神。
- 伏腊:冬祭和夏祭。
- 粢盛:祭祀用的谷物。
- 帷箔:帐帘。
- 云軿(pián):古代车乘的美称。
- 湘灵:相传为舜妃娥皇、女英的化身。
- 虞风:《诗经》中的《风》篇。
- 蔡琰(yǎn):东汉末年才女蔡文姬,被匈奴人掳去,后归汉。
- 涕泗涟(lián):“涕泗涟”是形容泪水流个不停的样子。
【译文】:
四百年来的遗庙伫立在湖阴,斑驳的江竹映照着美人的身影。
鱼龙隐没,芦苇丛生,村野变成了櫄木和柘树的边沿。
不追求清高的名声流传后世,却留下了贞洁的灵魂降临神弦。
如今君王社稷不复存在,但祭祀用的粮食却自自然然地供奉着。
夜晚帷箔轻摇临月榻,早晨佩环声响起云车。
湘灵击着古瑟吹奏《虞风》,蔡琰闻笳声思乡心悲怆。
那些从故国回来的人羞愧不已,而我们死节报效皇天又有何妨!
明艳的装束,华丽的衣裳,却在黄尘中遭受了时运的打击,让人伤心流泪。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晚年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游览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先烈们忠义行为的钦佩和赞颂。
首联“遗庙湖阴四百年,斑斑江竹映婵娟”两句,描绘出一幅遗庙矗立湖光山色之中的景象。这句诗通过“四百年”和“斑斑江竹”的对比,既展示了历史变迁的痕迹,又突出了遗庙的永恒之美。同时,“映婵娟”一词也寓意着遗庙如同一位美丽的女子,静静地守护在这片土地上。
颔联“鱼龙水落萑蒲外,鸡犬村成檿柘边”则进一步描绘了村落的变化。随着水位的下降,原本繁茂的水草和树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稀疏的村庄和树木。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生活的艰辛。
颈联“不待清名垂女史,尚存贞魄降神弦”两句,则是对英雄事迹的赞美。这里,“清名”指的是美好而显赫的名声,“贞魄”则是指贞洁的灵魂。诗人认为,这些英雄之所以值得赞颂,并非因为他们曾经拥有显赫的名气,而是因为他们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他们的精神和魂魄已经超越了世俗的名利,进入了神灵的殿堂。
尾联“君王社稷今焉在,伏腊粢盛自俨然”两句,则提出了对当前政治局势的担忧。在这里,“君王社稷”指的是国家和朝廷,而“伏腊粢盛”则是指祭祀用品和谷物等。诗人认为,现在的国家已经不再像过去那般繁荣昌盛,人们对于国家的忠诚和信仰也在逐渐淡化。因此,他不禁感慨道,现在的祭祀活动虽然还在进行,但是人们在其中所感受到的庄严和肃穆却已经大不如从前了。
整首诗以遗庙为背景,通过对其周围环境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历史久远而又充满生机的故土形象。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英雄事迹的赞美和对当前局势的担忧,表达了自己对于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