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剑先驱意气闲,也胜局蹐著儒冠。
古来每说从军乐,此去不辞行路难。
使节再临民志定,兵锋一举贼心寒。
书生奋力效驰逐,要写功名久远看。

【注释】左丞:官名,唐宋时指尚书省左仆射的副职。董慎斋:董嗣昌字慎斋。从军乐:指从军打仗的乐趣。局蹐:局促不安。儒冠:古时候士子戴的一种头巾,这里指文官。从军乐,从军打仗的乐趣。

此去:指去讨伐贼寇。行路难:路上行走困难重重。使节:使者。再临:两次到访。民志定:民众的意志坚定。兵锋:兵器的尖端。书生:有学问的人。效驰逐:努力向前奔驰,比喻奋勇作战。要写功名久远看:将来一定要写出不朽的功名来。

【赏析】

董嗣昌(1524年-1580年),字慎斋,号玄扈,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和军事家,松江府华亭县人。他少年成名,与钱谦益、周亮工、王思任等人交谊深厚,并称“钱周王董”。崇祯四年(1631年),授翰林院编修,不久升为右庶子,进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后因事被贬为佥都御史,巡抚登州。天启六年(1627年),任兵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崇祯元年(1628年),任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次年,改任兵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三年(1630年)五月二十四日病逝于南京。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这首送别诗是作者送董嗣昌赴辽东前线讨伐流寇的一首送别诗。全诗表达了对董嗣昌出征胜利的期望,以及对其功成名就的祝福,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友谊之情。

首句“负剑先驱意气闲”描绘了董嗣昌背负长剑、从容不迫地奔赴战场的形象。这一句既展现了董嗣昌的英勇无畏,也表现了他对战争的淡定和超脱。

第二句“也胜局蹐著儒冠”则进一步突出了董嗣昌的个性特质。尽管身处战场,但董嗣昌却能够摆脱世俗的束缚,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这种气质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上,更体现在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上。

第三句“古来每说从军乐”是对古人从军征战经历的回忆。这句话不仅表明了董嗣昌对历史的了解和尊重,也暗示了他对自己即将进行的军事行动有着充分的准备和信心。同时,它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深关切。

第四句“此去不辞行路难”,则是对董嗣昌即将面对的挑战和困难进行了描述。虽然路途艰险,但董嗣昌却毫不畏惧,决心勇往直前。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了他的勇敢和坚韧,更展示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责任。

第五句“使节再临民志定”,则是对使者的到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的描述。使者的到来不仅能够带来和平的消息,还能够激发民众的斗志和信心。因此,董嗣昌坚信自己这次出征必将取得成功。

第六句“兵锋一举贼心寒”则是对战争结果的预期和描述。当董嗣昌挥舞着利剑,发起进攻时,敌人将会感到恐惧和绝望。这种情绪不仅能够削弱敌人的战斗力,更能够动摇他们的决心和意志。

最后一句“书生奋力效驰逐,要写功名久远看”则是对董嗣昌个人成就的期待和祝愿。诗人希望董嗣昌能够在这次战争中取得辉煌的成就,为自己的名声和荣誉增添光彩。同时,他也相信董嗣昌一定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更大的贡献,书写出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