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上高城望大荒,西山东海气茫茫。
铜驼踪迹埋荒草,元菟风尘识战场。
礼乐可知新制度,山河谁问旧封疆?
书生慷慨何多感,转忆轮台汉武皇。
【注释】
日上高城望大荒:太阳升起,站在城头上远望。
西山东海气茫茫:西边和东边都是茫茫的大海。
铜驼踪迹埋荒草:铜驼(指汉代的明器)被遗忘在荒凉的大地上。
元菟风尘识战场:元菟(即菟丝)是古代的一种植物,随风飘荡,可以识别出曾经发生的战争。
礼乐可知新制度:用音乐来了解新的制度。
山河谁问旧封疆:山河是谁曾经拥有的?
书生慷慨何多感,转忆轮台汉武皇:一个有志之士常常感慨万千,想起汉武帝曾经在这里巡视,他是多么的英明神武。轮台是汉代的一个地名。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抒怀之作。作者登上城楼,放眼眺望,只见西山、东海,一片茫茫,令人怅然不已。诗中的“荒草”、“风尘”等词语,都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变化。而诗人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历史变迁的感叹,更有着对国家兴亡的思考。
首联“日上高城望大荒,西山东海气茫茫”,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面。太阳从高高的城墙上冉冉升起,将整个大地都照亮了。然而,在这辽阔的天地间,却只有那无边无际的荒草和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景象,仿佛在告诉人们: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过辉煌,如今只剩下无尽的哀伤与废墟。
颔联“铜驼踪迹埋荒草,元菟风尘识战场”,更是让人心潮澎湃。诗人用“铜驼”和“元菟”这两种古代的明器,来比喻那些已经消失的往事。它们曾经见证了无数的战火与风云,而今只能被遗忘在这片荒芜之地。诗人用“风尘”来形容那些战火的痕迹,使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残酷和无情。
颈联“礼乐可知新制度,山河谁问旧封疆”,表达了诗人对于新制度的疑惑和忧虑。礼乐作为古代社会的文化符号,本应承载着教化百姓、维护国家的重任。然而,在新制度下却变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诗人不禁感到困惑和无奈,不知这些新制度是否真正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诗人也对那些曾经拥有过山河的人们表示出了深深的同情。他们或许也曾为国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但现在却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
尾联“书生慷慨何多感,转忆轮台汉武皇”,则更加深沉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但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过去,想起了汉武帝曾经巡视过的地方——轮台。在那里,他看到了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他的威仪和智慧令人敬仰。然而,现在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只留下无尽的回忆和感慨。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的手法,展现了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担忧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同时,诗中的典故、比喻等修辞手法也使得整首诗更加丰富多彩、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