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崖峭绝撑碧空,倒挂老松如老龙。
奔流落峡喷白雪,石角险过百丈洪。
我昔放舟从此出,牵柁失势气欲折。
春风回首三十年,至今认得山头月。
草堂清晨看图画,画里之人闲似我。
波涛汹涌都不知,横箫自向船中坐。
酒壶茶具船上头,江山满眼随处游。
安得更唤元丹丘,相携共上黄鹤楼。
【注释】
1、巅崖:山崖。
2、倒挂:悬垂。
3、老松:指苍翠挺拔的老松树。
4、百丈洪:形容水势浩大,百丈的水势。
5、我昔:我过去的时候。
6、草堂:诗人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居住地。
7、横箫:指横吹的箫声。
8、元丹丘:诗人杜甫的朋友元丹丘,字少陵。
【赏析】
《吹箫出峡图》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前一年(公元744年),是杜甫流寓成都草堂时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幅长江出峡的雄伟画面,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抒发了他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开头两句“巅崖峭绝撑碧空,倒挂老松如老龙”,写江水从峻峭的山峰上奔流而下,形成一条白色的巨流,冲向峡谷,溅起无数白雪,两岸悬崖峭立,江水激流直下,犹如一条巨大的蛟龙倒悬在山崖之上,生动形象地写出三峡水流湍急的特点。
三、四句“奔流落峡喷白雪,石角险过百丈洪”,进一步写江水飞流直下的雄姿。这里用“喷”字来形容江水的奔腾之势,更突出了江水汹涌澎湃的情景。“石角险过百丈洪”,写江水冲撞着巨石,激起高高的浪花,如同百丈高的洪水一般。
五、六句“我昔放舟从此出,牵柁失势气欲折”,写诗人当年曾乘船离开此地,如今却在这里回首往事,不禁感叹自己的衰老和时光的流逝。“牵柁失势”是指诗人在船上失去了控制,无法驾驭船只。“气欲折”则表示诗人感到十分沮丧和失落,仿佛要折断自己的气魄。
七、八句“春风回首三十年,至今认得山头月”,写诗人回想起过去的岁月,感慨万千。“春风回首”是指诗人在春风中回忆起往事,心情十分激动。“至今认得山头月”则是说即使过了这么多年,诗人仍然能够认出山上的月亮。这里的“认得”并不是说诗人真的看到了山顶上的月亮,而是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怀念。
九、十句“草堂清晨看图画,画里之人闲似我”,写诗人在草堂的清晨时分,观赏着山水画,仿佛看到了画中的自己。这里的“看图画”是指诗人在欣赏山水画时,通过画作来想象画家所描绘的场景。而“画里之人闲似我”则是说画中的景色如此美丽宁静,以至于让人感到自己仿佛也置身于画中,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十一、十二句“波涛汹涌都不知,横箫自向船中坐”,写诗人虽然身处波涛汹涌的江水中,却依然保持着平静的心态。这里的“都不知”意味着诗人已经完全忘记了外界的纷扰和喧嚣,只有眼前的美景让他感到心旷神怡。而“横箫自向船中坐”则是指诗人在船中吹起了横箫,享受着这份宁静与惬意。
十三、十四句“酒壶茶具船上头,江山满眼随处游”,写诗人在船上摆开了酒壶和茶具,一边品尝美酒佳肴,一边欣赏着美丽的江山。这里的“江山满眼随处游”则是指诗人在欣赏着眼前的风景时,仿佛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美景。
十五、十六句“安得更唤元丹丘,相携共上黄鹤楼”,写诗人希望能够再次邀请好友元丹丘一起登上黄鹤楼。这里的“更”表示再或者更加的意思,而“相携”则是指相互搀扶的意思。整首诗以“吹箫出峡图”为题,描绘了一幅长江出峡的雄伟画面,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他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