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根盘几百里,屏风九叠开画图。浮岚吐秀挹南斗,黛色眇眇来青湖。
山西石门翠如刷,山东石镜大如月。三梁倒挂银河疏,六月飞花洒寒雪。
春风锦绣花玲珑,彩云盘结摩霄宫。凉回紫极竹声远,红尘不到金芙蓉。
我昔曾穿谢公屐,散策曾寻谢公迹。微风弄景松桧鸣,微雨弄晴瑶草碧。
重峦叠嶂烟凄迷,剥苔扫碧寻古题。兴阑回首不知处,落花流水孤猿啼。
君作庐山游,揽结庐山秀。拂拭双瞳人,细看莲花漏转首。
白云如雪飞,庐山面目非当时。归来旧事不须问,石田水暖菖蒲肥。

【注释】

  1. 庐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根盘:指庐山的山势,盘曲回旋。屏风九叠:指庐山的山脉,层层叠叠,如同屏风一般。
  2. 浮岚吐秀:形容庐山山上云雾缭绕,景色美丽。挹南斗:比喻庐山山峰高耸入云,如同挹取天上的北斗星一样。
  3. 黛色眇眇:形容山峰的颜色如深黑色的眉毛般细长而深邃。青湖:指庐山附近的湖泊,湖水碧绿清澈。
  4. 山西石门翠如刷:形容山西面的石门山,颜色翠绿如同刷子刷过一般。山东石镜大如月:形容山东面的石砚山,形状像圆月一样明亮。
  5. 三梁倒挂银河疏:形容庐山的山峰,有三座山梁,宛如倒挂着的银河在稀疏地排列着。六月飞花洒寒雪:形容六月里飘落的雪花如同花朵一般。
  6. 春风锦绣花玲珑:形容春天的景色如同锦绣画中的花卉一般精美。彩云盘结摩霄宫:形容天空中的彩云如同盘结在高高的宫殿上。
  7. 凉回紫极竹声远:形容夜晚时分,凉风习习,竹林中传来的声音遥远悠扬。红尘不到金芙蓉:形容世间红尘繁华之事与庐山的宁静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8. 我昔曾穿谢公屐:我过去曾经穿过谢灵运(谢公)的鞋子,表示自己曾经游历过庐山。谢公屐:古代诗人谢灵运的鞋子,以舒适著称。散策曾寻谢公迹:曾经游览过谢灵运当年留下的足迹。
  9. 微风弄景松桧鸣:微风轻拂,松树和柏树发出声响。微雨弄晴瑶草碧:微雨过后,晴朗的天空下,瑶草呈现出碧绿色。
  10. 重峦叠嶂烟凄迷:群山连绵起伏,云雾缭绕,给人一种凄凉迷离的感觉。剥苔扫碧寻古题:用扫帚清理青苔,寻找古时候留下的诗文或者题刻。
  11. 兴阑回首不知处:兴致已经消磨殆尽,回头四望却找不到任何出路。落花流水孤猿啼:形容周围环境荒凉,只有落花和流水相伴,孤独的猿猴在呜咽。
  12. 君作庐山游,揽结庐山秀:你来到庐山游玩,领略到庐山的美丽风光。拂拭双瞳人,细看莲花漏转首:用手擦拭眼睛,仔细观赏莲花漏计时转动的情景。
  13. 白云如雪飞,庐山面目非当时:白云飘动如雪片般轻盈,庐山的美景已经不再是从前那样了。归来旧事不须问,石田水暖菖蒲肥:回来后不必询问旧事,因为石田里的水温暖,菖蒲长得又肥又茂盛。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庐山游玩时所作。全诗共八句,内容涉及庐山的自然景观、历史典故以及诗人自己的游览体验等。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和赏析:
    第一联“庐山根盘几百里,屏风九叠开画图”,描绘了庐山绵延数百里的巨大规模和九层叠嶂的壮丽景色。这两句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庐山雄伟壮观的山水画卷。
    第二联“浮岚吐秀挹南斗,黛色眇眇来青湖”,描述了庐山上的云雾缭绕,仿佛从南斗星中升起,将美丽的景色揽于怀中。同时,山峰的黛色在青湖畔若隐若现,增添了一层神秘的气息。
    第三联“山西石门翠如刷,山东石镜大如月”,分别描写了山西面和山东面的两座石门山峰,它们如同翠绿色的刷子刷过一般,而山东面则如同明亮的月亮一样。这两联通过对比和描绘,展现了庐山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四联“三梁倒挂银河疏,六月飞花洒寒雪”,进一步描绘了庐山上的独特景象。三座山峰如同倒挂在天边的银河一般,而在六月里,雪花飘落如花一般,给庐山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浪漫。
    第五联“春风锦绣花玲珑,彩云盘结摩霄宫”,赞美了春天里花开似锦的美景,同时形容彩云如同盘结在高高宫殿之上。这两句通过色彩和形象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春天庐山的美好和生机。
    第六联“凉回紫极竹声远,红尘不到金芙蓉”,表达了作者对于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喜爱之情。这里的“紫极”指的是紫微垣,象征着高贵和尊贵的地位。而“金芙蓉”则是形容庐山上生长的荷花,象征着纯洁和高雅。
    第七联“我昔曾穿谢公屐,散策曾寻谢公迹”,回忆了诗人过去的游览经历,曾经穿着谢灵运的鞋子,在庐山上散步寻找他留下的足迹。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也体现了他对庐山的深厚情感。
    第八联“微风弄景松桧鸣,微雨弄晴瑶草碧”,描绘了庐山上微风吹拂着松树和柏树发出的声响以及微雨过后晴空下瑶草呈现出的碧绿色。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
    最后两联“重峦叠嶂烟凄迷,剥苔扫碧寻古题”,表达了诗人对于庐山上群山连绵起伏、云雾缭绕的景象感到迷离和惆怅的情绪。同时,他利用扫去青苔的方式来寻找古代留下的诗文或题刻,体现了他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热爱。
    整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怀念。同时也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出了庐山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