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西北,里数逾五千。
谁言龙庭远,转盼跨幽燕。
喊声振瓦石,斗志前旌旃。
足蹈猛虎尾,手揽饥蛟涎。
富贵自有命,此身若浮烟。
古来功名士,发迹昉穷边。
不见小盘龙,兜鍪换貂蝉。
岂为章句儒,白首埋陈编。
见嗤灰与土,黯死吹不然。
【解析】
(1)“出塞行五首”:这是一首边塞诗。作者通过描写边塞风光,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2)“出塞行”:古时称赴边境戍守为“出塞”,因此,此诗题即指代了边塞之事。
(3)“出塞行五首”中第一、二句:“登高望西北,里数逾五千。”意思是登上高处远望北方,距离已经越过五千里。这里用夸张手法写自己远离家乡,到这遥远的边疆来驻守。
(4)“谁言龙庭远,转盼跨幽燕。”意思是谁说边塞很远,一转眼就跨过了幽燕地区。这里用反问语气强调边塞的近和自己的远,突出边塞的辽阔和自己的寂寞。
(5)“喊声振瓦石,斗志前旌旃。”意思是听到战鼓的声音,使石头也震动;士气高昂,斗志昂扬。这里以声音和气势烘托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和勇气。
(6)“足蹈猛虎尾,手揽饥蛟涎。”意思是脚踏猛虎尾巴,手抓饥饿蛟蛇的涎液。这里运用拟人化的写法,形象地写出将士们在战斗中勇往直前的豪情和壮志。
(7)“富贵自有命,此身若浮烟。”这句话是说:富贵由命运安排,自身如烟雾般飘忽不定。作者在诗中表达出对富贵命运的感慨。
(8)“古来功名士,发迹昉穷边。”意思是自古以来,有才华的名士往往先在边关获得成功,然后才飞黄腾达。这里强调立功边关的重要性。
(9)“不见小盘龙,兜鍪换貂蝉。”意思是看不见小盘龙的头盔,却看到换了貂蝉的兜鍪。这里用反问的语气讽刺那些只看重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境界的人。
(10)“岂为章句儒,白首埋陈编。”意思是难道你是为了追求章句之学而成为儒学的学者吗?你白白地浪费了青春年华,却埋头于陈旧的书本之中。这里批判那些只知死读经书的人,抒发了对这种读书人的不满情绪。
(11)“见嗤灰与土,黯死吹不然。”意思是被世人所嗤笑,如同尘土一般,我活着又有何意义?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
【答案】
(1)这首诗是一首描绘边塞生活的诗作。全篇采用比兴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抒写了对边镇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2)第一、二句:诗人站在高处极目远望,边塞的辽阔让诗人感到遥远而孤独。
(3)三四句:诗人想象着自己一转身就能到达那辽阔的幽燕,表现出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五、六句:诗人听到战鼓的声音,使石头也震动,士气昂扬,斗志昂扬。
(5)七八句: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将士们勇猛作战的场景,表现了他们不畏艰险、英勇善战的豪情壮志。
(6)九句:诗人脚踏猛虎尾巴,用手抓着饥饿蛟蛇的涎液,表现出将士们在战斗中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
(7)十、十一句:诗人感叹富贵命运不由自主,自身如同烟雾般飘渺不定。(“富贵自命”:自己的命运注定富贵或贫困)
(8)十二句:诗人认为立功边关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而不应仅仅满足于个人的物质享受。(“发迹穷边”:在边远地区获得成就、名声、地位)
(9)十三句:诗人讽刺那些只注重外表打扮而轻视内在修养的人。
(10)十四句:诗人批评那些只知道死读经书而不知变通的人。
(11)十五、十六两句:最后两句,诗人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