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金仙去后遗双狻,化作双玉南海边。洞庭山鬼逐不得,夜吼云根今几年。
先生曾作橘洲客,屡撼梧桐怖龙伯。携归深山动光彩,黑貙缩爪罴藏迹。
烂烂眼有百步威,安眠不动镇书帷。自惭四座无长物,烦护老颖书中□。
醉墨淋漓日千幅,毫端犹带湖光绿。怜渠骏猛助奇怪,他日相从校天禄。
【注释】
忆:回想。金仙:指唐代僧人道元法师,他曾到南海普陀山礼佛,归途中留宿太湖石狮子笔架。遗:留下。双狻(sufū):石狮子的别名。化作双玉:变成一对翡翠。南海边:指太湖。洞庭山鬼:洞庭湖中之鬼魅。逐:追逐。今几年:几年来?云根:云气缭绕之处,指山顶。龙伯:传说东海龙王手下有十二条龙,称“十二龙子”,这里指龙伯。橘洲客:指苏轼。屡撼梧桐:多次摇动梧桐树。怖(bù):害怕。惧。惊悚(sǒng)。恐惊动了它。携:带、取来。深山:指苏轼被贬惠州时居住的惠州市黄塘镇的山林。黑貙(fù):一种黑色猛兽。缩爪:缩回爪子。罴(pí):一种似猪而大的野猪。藏迹:躲藏起来。书帷:书柜。四座:周围之人。老颖:老笔。长物:多余的东西。天禄:即太史令,汉武帝时设官管理天文历法,因以天官为太史令的代称,后用以比喻才学高超的人。
【赏析】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余昔谪居于黄州,每岁七夕,市买巧妇楼居之,与诸婢童杂作,不废琴瑟声。”可见苏轼对七夕节的重视,也反映了他重情好文的品格。
本诗是苏轼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八月十七日从黄州移守汝州时所作,是一首咏七夕节的七言绝句。全诗写自己谪居黄州期间的生活情况,表现了他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首二句写七夕节前夜,诗人梦见金仙法师,法师告诉他,他被贬谪黄州时留下的两只石狮子已化成双玉,飞到南海去了。这两句话是梦境,但梦境之中又暗含着现实,表明苏轼对自己遭贬黄州的遭遇耿耿于怀,难以忘怀。
三四句写梦醒之后,苏轼想起自己曾做过一次游庐山之记的客人,曾在九江楼上用巨笔挥洒墨汁,写下洋洋千幅文章。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挥毫”和“泼墨”比作惊涛骇浪,生动地描绘出作者写作时的气势。
五六句写梦中的石狮子,它们在云雾缭绕的山峰上,威风凛凛,雄视天下。这两句既写出了石狮子的威力,又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
七八句写石狮子在山上活动的情形,它们威猛矫健,助益神奇,给人们带来了欢乐。最后两句写石狮子回到苏轼身边,它们不再威猛矫健,也不再助益神奇了。这两句既是对梦中石狮子的赞美,又是对现实中的石狮子的讽刺。
全篇以梦境开篇,以梦境收尾,中间穿插着梦境、现实和想象三个层次,把梦境中的石狮子写得栩栩如生,富有神采。同时,又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把梦中的“双玉”与现实的“黑貙”、“缩爪”、“罴藏迹”作了鲜明对照,使读者更加清楚地看出苏轼对现实的态度,从而加深了诗歌的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