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定翠涛平,芳洲孤棹轻。
僧钟穿岭响,渔笛隔江声。
云傍西岩宿,蟾登北屿明。
烟波遗世叟,心似石潭清。

【注释】:

  1. 翠涛:碧绿的水波。
  2. 孤棹(zhào)轻:独木舟轻快地划行。
  3. 僧钟:寺院里和尚撞的木鱼声。
  4. 云傍西岩宿,蟾登北屿明:云朵在西边山崖旁停留,月亮登上北边的岛屿明亮起来。
  5. 烟波遗世叟,心似石潭清:被烟波所包围的人就像遗世的老头一样,他的内心清澈如一块石头。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在江西庐山一带时的写景之作。诗中描绘了夜幕中的月夜江上景色,以及诗人对这幽静美景的感受和内心世界的表达。

首句“风定翠涛平”,描写了夜晚来临前水面上平静无波的景象。”翠涛”指的是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绿色的水波像翡翠般闪烁。”平”字则传达出一种宁静、平和的感觉。

次句“芳洲孤棹轻”,则转入了对舟行状态的描绘,”孤棹”意味着只有一只小船,而”轻”字则表现了船只行驶之轻快。

后三句则转向自然景观的描述,”僧钟穿岭响,渔笛隔江声”描绘的是山寺中的钟声与渔船上的渔夫笛声相互传来的情景,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和谐的画面。”僧钟”与”渔笛”分别代表了僧侣和渔民的活动,通过这两个场景的交织,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境界。

最后两句”云傍西岩宿,蟾登北屿明”,则是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相结合,”云傍西岩宿”形容云雾缭绕于西面的山峰之上,仿佛是在山间安营扎寨。”蟾登北屿明”则描述了月亮高悬在北边的小岛上,月光皎洁,照亮了整个岛屿。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独特感悟。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表达了一种超脱俗世,与自然合一的人生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