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外篇·点繁第六

夫史之繁文,已于《叙事篇》言之详矣然凡俗难晓,下愚不移。虽六卷成言,而三隅莫反。盖语曰:“百闻不如一见。”是以聚米为谷,贼虏之虚实可知;画地成图,山川之形势易悉。昔陶隐居《本草》,药有冷热味者,朱墨点其名;阮孝绪《七录》,书有文德殿者,丹笔写其字。由是区分有别,品类可知。今辄拟其事,抄自古史传文有繁者,皆以笔点其繁上。凡字经点者,尽宜去之。如其间有文句亏缺者,细书侧注于其右。或回易数字,或加足片言,俾分布得所,弥缝无缺。庶观者易悟,其失自彰。知我摭实谈,非是苟诬前哲。
《孔子家语》曰:鲁公索氏将祭而忘其牲。孔子闻之曰:公索氏不及二年矣。
一年而亡。门人问曰:昔公索氏亡其祭牲,而夫子曰:不及二年,必亡。今果如期而亡,夫子何以知然?《家语》曰:晋将伐宋,使觇之,宋阳门之介夫死,司城子罕哭之哀。觇者死,言于晋侯曰:宋阳门之介夫死,而城子罕哭之哀,民咸悦矣,宋始未可伐也。
《史记?五帝本纪》曰:诸侯之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百姓之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皆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
《夏本纪》曰: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曰,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者,鲧之子也。
《项羽本纪》曰:项籍者,字羽,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剪所杀者也。燕子梁,梁,籍季父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吕氏本纪》曰: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公主。
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高祖嫌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又戚姬幸,常独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赵王如意以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史通·外篇》是中国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其中包含了他的历史观、史德、史识等重要观点。这本书主要探讨了历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后世的史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史通·外篇》分为六卷,包括《正史》、《编年》、《纪传》、《杂史》、《论赞》和《目录》,每一部分都包含了刘知几对史书的评价和批评。他的史学观点主要包括:

  1. 强调历史的真实性,认为历史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刘知几主张通过详实的记载来揭示历史的真相,避免主观臆断和歪曲事实。

  2. 提出“事文并茂”的观点,认为史书应该既有事实的详细记述,又有精彩的文笔表达。他认为,只有将事实与文字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展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3. 注重史料的整理和考证。刘知几主张在编写史书时,要对所引用的资料进行严谨的考证,以确保史实的准确性。

  4. 提出了“史识”的概念,认为史学家应该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能够超越当时的主流观念,发现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5. 强调史德的重要性,即历史学家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待历史,为后人留下真实的历史记录。

《史通·外篇》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对后世的史学研究和历史书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