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轻日淡天津暮,风急林疏洛水秋。
独步独吟人莫会,时时鸥鹭下汀洲。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
相关推荐
天津,今天津市,古时属冀州。云轻日淡指天空云彩轻盈,日光柔和;风急林疏指秋风劲吹树叶稀疏;独步独吟指独自漫步吟诗;时时鸥鹭下汀洲指不时有鸥鹭落在河中的沙洲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频的作品。 译文: 天津的暮色里,天边的云彩轻盈而太阳显得柔和;秋风劲吹树林中,树叶稀疏,一片萧瑟。 独自一人漫步在天津的路上,没有人与我同行,只有偶尔几只鸥鸟和鹭鸶飞过河滩。 注释: 天津:天津市,古名幽州
【注释】 1. 感事:有感而发。 2. 天津:古郡名,在今河北省天津市境内,这里借指京城。 3. 今不见:现在看不见。 4. 兴亡:兴起和衰败。 5. 时去:时光流逝。 6. 止:语助词。 7. 抵暮:傍晚。 8. 行人:来往的客人、过客。 【赏析】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这是一首咏叹时事的诗作,通过描写长安街头的行人来抒发作者对朝廷政治腐败和百姓流离失所的感慨。全诗以“感事”为题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 赏析 1. 诗作背景 - 时间与作者:这首诗创作于宋代,作者是邵雍,字曼伯,号安乐先生,曾隐居洛阳天宫寺西的天津桥南。 - 创作动机:邵雍在北宋时期多次被举荐为官,却因健康原因称疾不赴。此诗或许表达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及对自然和谐生活的追求。 2. 诗句解析 - “凤楼深处锁云烟”:凤凰楼是皇家建筑的象征,此处“锁云烟”意味着政治上的隐退和内心的宁静。 - “一锁云烟又百年”
注释:谁引长河贯洛城,指的是谁将黄河引入洛阳城。銮舆东去此为轻,指皇帝驾崩时,洛阳城像被轻视一样。洪涛不服天津束,指的是黄河水不服从洛阳的约束,日夜奔腾咆哮。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洛阳城中的黄河水如何汹涌澎湃的景象。诗人通过对比黄河与洛阳的关系,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不满情绪
注释: 阳乌:指太阳。 西去:向西流去。 水东流:向东流去。 今古:现在、过去。 几度秋:经过几个秋天了。 敛黛:收敛眉毛,形容山远的景色。 不知终日为谁愁:不知道整天为谁而忧愁。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以自然景物抒发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首句“阳乌西去水东流”,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太阳从西边落下,水流向东流淌。这里的“阳”字和“西”、“东”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注释】 1.天津:今河南开封。 2.忙忙:忙碌的样子。 3.负乘:载物而行。 4.两何殊:两者有什么不同。 5.往复:往来。 6.此途:这条路。 7.争似:不如,哪能比得上。 8.不才:没有才能的人。 9.闲处:闲暇的时候。 10.云水绕衣裾:衣服的边角被云雾缭绕。形容悠闲自在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官场上的奔波与失意之感。首句“忙忙负乘两何殊”,言自己忙于仕途奔走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 诗中描绘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交融之美 1. 人言垂钓辩浮沉,辩著浮沉用意深。 - 诗句解读:此句通过“垂钓”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其中,“浮沉”暗示人生的起落与变迁,而“辩”,则体现了诗人对事物本质的敏锐洞察力。 - 关键词注释:浮沉——比喻人生中的起伏不定;辩——表示分析、判断之意。 - 赏析:诗人通过钓鱼这一简单动作,隐喻人生如水,或平静或激荡
注释:自古离别的地方多是偏僻荒凉的,参天的乔木被乌鸦乱飞。荒废的城墙破败的房屋是人耕种的地方,其中很多是前朝的宰相大臣的府邸。 赏析:《天津感事二十六首》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作品。诗中以“自古”起笔,点明题旨,指出自古以来别都多是偏僻之地,其原因无外乎政治上的不安定。接着,“参天乔木乱鸦”,写荒凉景象,用“乱”字突出了鸟雀的喧闹。后两句写“荒垣坏堵人耕处,半是前朝卿相家。”,描绘出一片荒凉景象
【注释】 凤凰楼观冷横秋,桥下长波入海流。 千百年来旧朝市,几番人向此经由。 “凤凰楼观”句:凤凰楼是唐代长安城内最宏伟的一座楼观,位于大明宫之西。“冷横秋”,点出秋天的萧瑟气氛。“桥下长波入海流”,指长安城西曲江池水流入终南山,与汉江汇合后注入东海。 千百年来旧朝市,几番人向此经由:千百年来,长安一直是历代王朝统治中心,因此称其为“旧朝市”。诗人通过这句表达了对长安历史的感慨
【注释】轮蹄:车轮,比喻车马。相追:互相追逐。苟非干利(ɡǔ fēi gàn lì)即干名(ɡàn míng):苟,如果。干,追求。干利,贪图利益。干名,追求名声。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天津的所感所思,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看法,认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去若相追来若争”,“料得中心无别事,苟非干利即干名”,意思是:去时相互追逐,归来争相争夺。料得,料想,揣测。中心无别事,没有其他事情可做
烟树尽归秋色里,人家常在水声中。 注释:烟雾迷蒙的树木全都沐浴在秋天的景色中,人们经常听到从水声中传来的声音。 译文:烟雾笼罩的树木都沉浸在秋色的怀抱里,人们在水声中常常能听到声音。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季节的景象。诗中的“烟树”象征着秋天的气息,而“秋色”则代表了秋天的景色。诗人通过“烟树”和“秋色”这两个关键词,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宁静、深沉的氛围。 诗人转向对人的描述。他写道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渌水悠悠际碧天》是宋朝邵雍写的一首古诗,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和翻译: - 原文: ``` 渌水悠悠际碧天, 平芜更与远山连。 白头老叟心无事, 闲凭栏干看洛川。 ``` - 译文: 绿水轻轻流淌至碧蓝的天空之下,平坦的原野上,远方的山脉与它连为一体。白发的老人心情平静,悠闲地倚靠在栏杆上,观赏着洛阳的洛川风光。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老人的悠闲生活
注释:去年我凭栏而立,如今在桥边骑马。桥上桥边不知道有多少,现在只记得有十三个春天。 赏析:诗人通过对比去年和今年的景象,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的感慨。同时,通过对桥的描述,也展现了桥梁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 堤边草色长芊芊,陌上行人自往还。 渌水欲净不得净,春风未放柳条闲。 注释解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天津的美景,堤边的草色长得很茂盛,而路上的行人来来往往。然而,清澈的渌水似乎难以完全清澈,春风也未能使柳条完全舒展开来。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诗中通过“堤边草色长芊芊”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注释:水流动得再急也保持平静,花儿凋落得再频繁也显得悠闲自得。不像那些世俗之人在忙碌中衰老,一生未曾见到开颜笑面。 赏析:诗人在天津任职期间,目睹了社会的动乱和百姓的疾苦,深感世事无常,人生苦短。他以水流和花落为喻,表达了自己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诗中“水流任急境常静”意味着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内心都应保持平静;“花落虽频意自闲”则表达了即使外界环境充满变数
诗句释义: 1. 溪边闲坐眼慵开,波射长堤势欲摧。 - 描述的是诗人在溪边悠闲地坐着,眼睛懒得睁开,看着波涛拍打着长长的堤坝,仿佛要把它摧毁一样。 2. 多少水禽文彩好,几番飞去又飞来。 - 这里表达了对水中鸟类美丽色彩的赞美,它们多次起飞后又降落,如同诗人的生活经历一般,充满了起落和变化。 译文: 我在溪边悠然自得地坐着,眼睛懒得睁开,看着波涛拍打着长堤,仿佛要将它摧毁
诗句原文: 名利从来本任才,行人不用苦相猜。 壶中日月长多少,闲步天津看往来。 注释解释: - 名利从来本任才:在这里表达了一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才能和兴趣去追求名利,而不是强加于自己的压力或猜疑他人的动机。 - 行人不用苦相猜:暗示人们应该避免不必要的猜疑和误解,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选择。 - 壶中日月长多少:这里的“壶中日月”比喻为个人的时间,表示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概括诗歌主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的能力。此题考核鉴赏古代诗歌的有关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形式等分析诗歌的情感、思想主题、意境、意象、语言特点、作者观点态度以及揭示的社会现象、历史背景等。本题要求赏析“地势东南一概倾,水流何日得安平”这两句诗,这是诗人对天津地势的描述。天津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是海河五大支流汇合处。由于地势原因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 三千里外名荒服,一百年来号太平。 争似洛川无事客,何须列土始为荣。 注释: -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邵雍的《天津感事二十六首》。 - “三千里外名荒服”描述了遥远的地方在历史上曾经被称为荒服之地。 - “一百年来号太平”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年代的感慨和赞美。 - “争似洛川无事客,何须列土始为荣”意味着与其在无事之时追求名利,不如在平静中保持谦逊。 赏析:
【注释】 天津:地名,今属河北。 感事:感慨时事,这里指诗人的身世遭遇。 二十六首:指《重九登高》、《秋日登岳阳楼望君山》、《和裴迪登蜀州离堆寄张旭》、《送友人游塞北》、《宿太原夜饮》五首诗。 “绕”:指杨柳环绕着堤岸。 “隔水”:指隔着水流的楼台。 “细雨中”:指雨丝纷纷。 “酒”:指诗人所喝的酒。 “半酣”:指饮酒微醉。 “重九”:《重九》是重阳节的别名。古人在九月九日这天饮菊花酒,以驱邪气
注释: 1. 着身静处观人事,放意闲中炼物情。 注释:置身静谧之处观察世间人事,在闲暇之时修炼内心的情感。 2. 去尽风波存止水,世间何事不能平。 注释:去除所有的风波和纷争,让心境保持平静。世间的事情无论多么复杂,最终都能得到解决。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事的理解和态度。他认为,只要身处静谧之地观察世间人事,并在闲暇之时修炼内心的情感,就可以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他相信,世间的一切问题
注释:隋唐时期以来,公卿地位尊贵;而近世以来,风波四起,人们追逐名利。 借问天津桥下水,当时湍急作何声? 译文:请问一下天津桥下的河水,当时的水流是湍急还是平静呢?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怀古之作,通过提问天津桥下水的问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叹。诗中通过对比隋唐时期与近世的公卿地位和人们追求名利的态度,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同时,通过询问天津桥下河水的声音,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注释】 天津:即指北京的积水潭。古代称水为“津”,故名。感事:感慨时事。二十六首:指作者所写诗篇共有二十四首,加上此诗共二十六首。无限贵公卿:无限的贵官显宦。徒能:只能做到。记姓名:记住他们的名字。唯:只有。下:水落下。古今都作一: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样的声音。一般声:同样的声音。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人借对天津桥下水的观察,抒发了对前朝贵官显宦、后世追念其名的感慨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 云无一缕干明月,桥有千寻卧渌波。 料得人间无此景,中秋对月兴如何。 诗句解析 1. "云无一缕干明月" - 解释:此处描述的是天空中云彩的形态,仿佛与明月相互辉映,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然而,由于云彩的形状和分布,并未完全遮挡住月亮,使其得以露出。 - 注释:“云无”表示没有云朵;“一缕干明月”则形象地描绘出云朵与月亮相依相偎的情景,虽未完全遮挡但仍然清晰可见。 2
【注释】 ①郏鄏:指河南,今属河南、山东。同德友:指志同道合的朋友。②凤凰楼:在汴京城西南隅,是宋朝的旧城楼,后改为行宫。③芳樽:美酒。④波光:水中的反光。⑤战未休:战斗还没有结束。 【赏析】 《郑州感事》共六首,这是第六首。诗中通过作者对友人的忆念和对时局的关注,抒发了他忧国爱民的思想情感。此诗为诗人客居开封时的所作。 首句“郏鄏城中同德友”,点出地点和人物;“同德友”即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天津感事二十六首》。下面是逐句的解读与译文,并附有注释: 了生始可言常事,知性方能议大猷 - 了生:佛教用语,指悟道、证道。在此处,"了生"可能是指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或达到了一种境界。 - 可言常事:可以理解为平常的生活琐事。"可言"意味着这些小事是可以言说的。 - 知性方能议大猷:这里的"知性"指的是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理解了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