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百宝函,珠璧烂星月。
惊倒西域胡,祥光与天接。
金山十咏呈坦叔奎文阁
相关推荐
【注释】 1. 金山:指南京的钟山。 2. 百宝函:喻指南朝时梁元帝萧绎的宝藏。 3. 珠璧烂星月:喻指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宝藏。 4. 西域胡:喻指南朝时西魏人苏绰。 5. 祥光:指佛光。天接:天光降临。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梁代统治者的宝藏,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壮丽、文化灿烂和人民勤劳智慧的无限热爱之情。 首二句写金山上的“百宝”,喻指南朝的宝藏。“煌煌百宝函”
江云隐檐楹,海月净窗几。 安得德云来,与渠同徙倚。 注释: - 江云:江面的云气,隐映在屋檐和门楹之间。 - 楹:古代建筑物中用于支撑屋顶的横梁。 - 海月:海水中的月亮,清澈明亮。 - 净窗几:窗户上的尘埃被清除干净,显得明亮洁净。 - 德云:指高尚的德行或品德。 - 徙倚:徘徊不定,形容心情不安定。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孚的作品《金山十咏呈坦叔奎文阁》的第一首
注释:大地无法理解,佛、道、儒三教的修行者都想要杀死对方。 不辨如是心,定难消此衲。 译文:如果不分辨出这样的心,就无法消除这种烦恼。 金山十咏呈坦叔奎文阁 赏析:这首诗是明代僧人宗泐创作的。宗泐(1517-1592),字澄印,号西源,广东增城人。明末清初著名禅僧。宗泐在《金山十咏·序》中谈到他作诗的动机:“余闻诸方,多以诗相赠,而鄙俚之语尤多,或以比附,或以讥诮,甚无谓之焉。余欲为一洗之
微风不动波,莹可照毛发。 谁解与渠磨,寒空秋夜月。 注释:微风不起波澜,水面上波光闪烁,能够照亮毛发。谁能理解它的特性,在寒冷的夜空中,只有月光依旧皎洁明亮。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微风不动时湖面的美丽景象。首句“微风不动波,莹可照毛发”直接切入主题,形象地展现了湖面平静如镜、波光粼粼的景象。次句“谁解与渠磨,寒空秋夜月”则转入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诗句原文: ``` 馀妖屏蛇虺,老屋化金碧。 惜无柳柳州,为铭岩下石。 ``` 译文: 曾经的妖气被屏除,蛇虺消失,老屋焕然一新,变成了金色和碧色的辉煌。可惜没有柳柳州,无法在岩石之下刻下自己的铭文。 注释: 1. 「馀妖」与「屏蛇虺」:这里的“馀妖”指的是过去的妖气或不祥之物已被驱除,「屏蛇虺」则是形容蛇虺被消除干净。 2. 「老屋」与「化金碧」:形容老屋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变得金碧辉煌。
以下是对这首诗《金山十咏呈坦叔奎文阁》逐句释义和赏析: 1. 一辱云汉章:“一辱云汉章”可能意味着诗人在某种场合或事件中受到了荣誉或称赞,如同被银河所照耀一样。 2. 林壑遂增价:在这里,“林壑”可能指的是自然景观或山水景色,而“遂增价”表示这些自然美景因某种原因而变得更加珍贵或受欢迎。 3. 便是补陀峰:“补陀峰”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山峰名,也可能是对某个山峰的赞美。 4. 还须避三舍
【注释】 碧眼:指西域胡人的眼睛。 忽忽:心神不定的样子。 印心:指用佛教经文印刻在心中的佛法,或指铭记于心中。 传本:传授经书的副本。 【赏析】 这首诗为《金山十咏》之一,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西域胡人的戒备心理和对外来文化的警惕,同时也流露出对佛教经文的崇敬和向往之情。 首句“不见碧眼胡”,直接点出主题,即对碧眼胡人的关注和警惕。碧眼胡人通常指的是西域的少数民族
【注释】沧溟:大海。吸:吞没。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写一叶扁舟在茫茫大海中航行,船夫像椰子一样大,而海水却深不见底;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谁云沧溟深,一吸了无在。谁言大海深不可测?我一吸气间便消失于其中。 试问何样人,身如椰子大。请问有谁能比得上我这样高大魁梧呢? 【译文】谁言大海深不可测?我一吸气间便消失于其中。试问有谁能比得上我这样高大魁梧呢
``` 寥落清夜月,现此亭中水。 谁能同斯游,归唤寒山子。 注释 - 寥落清夜月: “寥落”意味着寂寞、空旷,“清夜月”指的是夜晚的月光显得格外明亮和清澈。 - 现此亭中水: “现”是出现的意思,“亭中水”可能是指亭子中的水面或者亭子本身倒映在水中的景象。 - 谁能同斯游: “谁能”表示疑问,“同斯游”意味着一起享受或参与这次游玩。 - 归唤寒山子: “归”是回到的意思,“唤”是呼唤
译文: 金山上十处风景,每幅都是绝妙佳作。 方寸之中,惊现匹练般飞瀑;苍崖之下,群羊惊慌四散。 纵是山崩地裂,老僧也只会欣赏美景。 赏析: 金山十咏是明代文学家张岱的一组诗作,其中《呈坦叔奎文阁》为其中之一。此首以“惊”“骇”等词形容瀑布与群羊,描绘了一幅壮美的自然景观。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