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形象尽成灯,烘火旋纱巧思生。
列肆又多看不遍,游人一一把灯行。
观灯口号十首
相关推荐
【注释】: ①烘(hōu)火:把灯的纸卷点燃。 ②巧思生:巧妙的心思使灯生辉。 ③列肆:排列成行的店铺。 ④游人:指逛夜市的人。 ⑤行: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元宵佳节闹花灯的热闹场面:人们看灯、赏灯,兴致盎然。诗人用“烘火旋纱巧思生,列肆又多看不遍;游人一一把灯行”生动地写出了观灯的欢腾气氛和热闹情景。前两句写灯市繁华的景象,后两句写游人如梭的情景,前后呼应
【译文】 观灯的口号十首闹市的楼台上歌声吹奏得非常喧闹,灯光如同一串珠子一样照亮了万家灯火。 太守的命令严令大家不要跳舞,但游客们只好空手带朵玉梅花回家。 注释:太喧哗:太吵闹,喧嚣。连珠:形容像串珠似的一个接一个不断。照:照耀。太守:这里指州郡长官,古代对州郡长官的一种尊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君莫舞:你不要跳舞。游人:游客。玉梅:玉色的梅花。赏析:这首诗写于北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
注释:游人总戴着孟家的蝉,争相托着星球眼睛圆。热闹里传来大官的呼叫声,后车有多少都是美女。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元宵节灯会盛况的诗。首句“游人总戴孟家蝉”,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元宵节人们争相佩戴孟家蝉的情景。第二句“争托星毬万眼圆”,则形象地描述了灯会中星星点点、五彩斑斓的场景。第三句“闹里传呼大官过,后车多少尽婵娟”,则是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热闹非凡的氛围,以及人们在车马喧哗中争相观看美丽的女子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然后理解诗歌语言特点,如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诗歌内容和语言进行赏析。 “花帽笼头几岁儿”意思是说,头上戴着花帽,脚上系着花带的小孩儿。这两句写元宵节观灯的儿童形象。 “女儿学著内人衣”意思是说,小女孩儿也穿上了成人的衣服,打扮得像个大姑娘的样子。这两句写元宵节观灯的女子形象。 “灯前月下无归路”意思是说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结构的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要求赏析“都下贵人多预赏,买时长在一阳前”一句,首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注释】 珠络:用珍珠装饰。 琉璃:古代一种彩色玻璃,这里指灯彩或彩灯。 凤冠:古代皇后的帽子,这里借指宫女。 玉交枝:玉石制成的树枝形饰品。 君王:皇帝。 天竺堂:即天竺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观灯时的场景。前两句是描写灯饰的美丽,后两句则是写宫女们因无君王赏识而愁苦的心情。诗中“君王不赏”和“无人进”都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注释】观灯、口号:旧俗元宵节晚上有观灯和猜灯谜的习俗。曹公:指曹操。 译文:元宵节看灯,灯谜猜中了。若使英雄知道此事,不教儿女在灯前嬉戏玩耍。 赏析:此诗为作者在元宵节观灯猜灯谜时所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之情,以及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之忧
【注释】贵客:指有钱有地位的大官;钩帘:拉开帘子。御街:皇宫前的大街。市中珍品一时来:指各种名贵的东西都聚集在大街上。花架:花架前摆放的盆花。无行路:没有地方走。不得金钱不肯回:没钱买花,不肯回家。 【赏析】本诗是一首描写元宵节灯会繁华热闹场面的七言绝句。首句写大官们来到御街上观灯赏景;第二句写灯会上的各种珍品;第三句写大官们被花架子上的盆花吸引住,看花了眼;末句说,这些大官们要回家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美、语言美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逐句解读全诗。 “修内司人编戏鼓”,此句中的“观灯口号十首”是题目。“修内司人”,指宫中的艺人;“编戏鼓”,指编排戏剧,打鼓助兴。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宫内艺人在编练戏剧,打鼓助兴。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点。首先要读懂全诗内容和语言特点。然后抓住诗歌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最后进行赏析即可。 “正好嬉游天作魔”,此句意为:正好趁着嬉戏游玩的快乐来享受天赐的欢乐。“嬉”为快乐、高兴的样子,“游”为游乐、游戏的意思。这两句写出了诗人观灯时的愉快心情。 “翠裙无奈雨沾何”,此句意为:翠绿的裙子被雨淋湿了怎么办?“翠裙”指女子的衣裳,“雨沾”指雨水沾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