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雨珠,不雨玉,六月得雨真雨粟。
十年水旱食半菽,民伐桑柘卖黄犊。
去年小稔已食足,今年当得厌酒肉。
斯民醉饱定复哭,几人不见今年熟。
喜雨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喜雨歌》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钱澄之创作的作品,而非宋代陆游所写。该作品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同情以及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介绍:
- 作者介绍:钱澄之,字云帆,号田间,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以诗歌为主,尤以词曲见长,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喜雨歌》是他作品中的佳作之一,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钱澄之对民间疾苦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诗歌内容:《喜雨歌》描绘了农民在久旱之后迎来甘霖的喜悦与感激。诗中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降雨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例如,“朝来争水才上田,一丘水费千馀钱”表达了农民为争夺有限的水源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可怜雨势逆风至,追随㸌电与惊雷”则展现了雨势之大,仿佛能与雷电共舞。这种对自然现象的细致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界力量的敬畏。
- 诗歌意义:从更深层次来看,《喜雨歌》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曲对农民辛勤劳作和大自然恩赐的赞歌。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农民的生活状态和他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这首诗,钱澄之传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公正社会秩序的向往和维护。
- 文化背景 :在中国古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民的生活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喜雨歌》创作于明末清初,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乱和社会动荡,农民的困苦生活尤为突出。钱澄之通过对《喜雨歌》的创作,既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也寄托了他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喜雨歌》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反映农民生活和文化价值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农民生活,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