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开山骨过长河,水土方平叙九歌。
举世但传神禹力,谁人知是帝功多。
三门砥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门砥柱》是元代诗人王思诚的一首七言律诗,以其独特的地理和文化背景,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和黄河历史的珍贵文献。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三门峡的自然景观,更深刻地反映了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和古代人民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诗歌原文:
鬼斧神工砥柱开,黄流滚滚自天来。
三门浪卷千堆雪,五户滩砯万壑雷。
漕转多虞舟楫败,疏排几使匠夫哀。
唐虞平治功归禹,庙下丰碑满绿苔。诗歌背景:
- 《三门砥柱》创作于元代,是诗人王思诚的作品。王思诚,字致道,元代兖州嵫阳人,幼聪颖好学,曾进士及第,后历任多个官职,最后在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任上去世。
- 元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思诚通过自己的诗作,不仅表达了对历史英雄大禹的敬仰,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精神状态。
- 诗歌内容:
- 首联“鬼斧神工砥柱开,黄流滚滚自天来”描述了砥柱山的壮观景象,这座位于河南三门峡东边的砥柱山,因其险峻而被称为“鬼斧神工”。黄河的水从这座山中奔流而出,形成了壮观的瀑布,水流声如雷鸣般震撼人心。
- 颔联“三门浪卷千堆雪,五户滩砯万壑雷”则进一步展现了黄河的气势。三门峡作为黄河的重要关口,河水在这里汇聚并分流,形成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这里的水流湍急,浪花飞溅,仿佛千堆白雪被卷入河流之中;同时,河岸边的景象也如同雷霆万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颈联“漕转多虞舟楫败,疏排几使匠夫哀”则转入了对古代黄河航运的关注。由于河道阻塞,船只往来困难,多次引发水患,给沿岸百姓带来了极大困扰。面对这一困境,人们不得不寻求新的解决方案,这无疑增加了造船人和工匠们的压力和悲哀。
- 尾联“唐虞平治功归禹,庙下丰碑满绿苔”回顾了大禹治水的伟业及其带来的积极影响。大禹作为夏朝的建立者之一,其治理黄河的故事被广泛传颂。他的功绩不仅体现在治理洪水上,更重要的是他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唐虞时代的国家治理得以稳定下来。
- 诗歌赏析:
- 地理与自然景观的刻画:王思诚通过对砥柱山、黄河以及相关地貌的描绘,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黄河峡谷的壮丽图景。这不仅展示了地理知识,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力。
- 文化与历史的融合:整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致敬。诗人通过对大禹治水的描写,传递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以及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
《三门砥柱》是一首富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诗歌作品。它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古代英雄大禹的赞颂和对黄河文化的传承。通过这首诗,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文学才华,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