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诗

灿灿诗翁锦里西,只缘诗好遂穷栖。
竹铺冷色云连寺,柳漾晴丝鸟过溪。
凝怨不禁关树暗,驻情应恨蜀山低。
离人苦怕春归尽,可忍红英半著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草堂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以草堂的兴衰为主线,反映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希望严武能够关注治乱、人心向背的深切期望。以下是对《草堂诗》的简要介绍:

  1. 创作背景:《草堂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肃宗时期,杜甫因为参与政治斗争被贬至四川成都,并在那里建了一座草堂。这一时期,他不仅经历了个人生活的巨大变故,还见证了周围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动荡不安。通过这首诗,作者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2. 诗歌内容:《草堂诗》前半部分追叙了成都遭受徐知道叛乱的情况,表达了作者因“蛮夷塞成都”而离开,又因“成都适无虞”而归的心情。后半部分则从“遣骑问所须”这件小事上,深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表达了自己希望通过提问来促使严武反思,去其所短,用其所长,办好两川事务的愿望。全诗情感真挚,寓意深刻,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安危紧密相连,体现了杜甫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
  3. 艺术特色:《草堂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叙事性和情感表达上。在叙述顺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使得整首诗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情感的广度。同时,作者善于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如“蛮夷塞成都”、“食薇不敢馀”等,既增强了诗歌的文学价值,也加深了其内涵的丰富性。

《草堂诗》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和深邃思想的作品,它不仅是杜甫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历史见证。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杜甫的人格魅力和历史地位,以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影响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