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雕檀楫,江清如可涉。但闻歌竹枝,不见迎桃叶。
变竹枝词九首
介绍
《变竹枝词九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组诗。
《变竹枝词九首》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时刘禹锡任夔州刺史,夔州位于长江三峡的上游,地理位置重要。当地流行“竹枝词”民歌,刘禹锡对这种形式情有独钟,他学习屈原《九歌》的创作手法,创作了这组反映民间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的作品。
相关推荐
莫把雕檀楫,江清如可涉。但闻歌竹枝,不见迎桃叶。 诗句释义:不要使用雕刻华丽的船桨,江水如此清澈好像可以涉水而过。只能听到唱竹枝的歌声,看不到乘风破浪的船只。 译文:不要使用装饰精美的船桨,江水这么清澈仿佛可以直接行走。只能听到唱歌的人在唱着《竹枝词》,却看不到他们乘坐的船只。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好画面。诗中通过对“雕檀楫”与“江清如可涉”的对比
变竹枝词九首 隔岸东西州,清川拍岸流。但闻竹枝曲,不见青翰舟。 注释: - 隔岸东西州:形容两岸相隔遥远,如同东西两边的洲渚。 - 清川拍岸流:清澈的江水拍打着岸边的石头,发出哗哗的声响。 - 但闻竹枝曲:“但”是“只”的意思,“闻”是“听到”,“竹枝曲”即指《竹枝词》的歌曲。 - 不见青翰舟:青翰舟指的是古代用青鸟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和书信的船只,这里用来比喻无法见到的远方船只。 赏析:
露湿云罗碧,月澄江练白。 但闻竹枝歌,不见骑鲸客。 诗句解读 - “露湿云罗碧”:“露湿”形容露水使得周围的环境显得湿润,而“云罗”则形象地描绘了云雾缭绕的景象,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感受。“碧”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色彩的清新和生机。 - “月澄江练白”:“月澄”意味着月亮在清澈的江水映衬下显得格外明亮和纯净,而“江练白”则形容江水如一条白色的丝带,流畅而宁静。这里的“练”字也常用于描述丝绸
北渚芙蓉开,褰裳拟属媒。但闻竹枝曲,不见莫愁来。 注释:诗中的“北渚”指的是北方的湖泊或河流边的小洲,“芙蓉”是指荷花,“褰裳”是提起衣裳的意思,这里指女子撩起裙子准备去约会的场景,“拟属媒”意为打算做媒人,“但”表示仅仅、只字,“闻”表示听到,“竹枝曲”是一首竹枝词,“不见莫愁来”则是说虽然听到了竹枝词的歌声,但是却没有看到那个传说中的美女莫愁。 赏析
《变竹枝词九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组组诗作品,这组诗以竹枝词的形式呈现,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韵味。下面将逐一解释诗句内容,并附上相应的译文和赏析: 1. 诗句释义: - 西戍长回首:向西边戍楼望去,长久地回望着那远方的景色。 - 高城当夏口:高耸的城墙位于夏季的大江之口。 - 但闻竹枝歌:只能听到那欢快的竹枝歌。 - 不见行吟叟:却看不到那位行走吟唱的老者。 2. 译文: -
南浦下鱼筒,孤篷信晚风。 但闻竹枝曲,不见沧浪翁。 注释:在南边的水岸边悬挂着鱼网(南浦),傍晚的微风中,孤单的船篷摇曳生姿。只听闻那悠扬的《竹枝》曲调,却无法见到那位名叫沧浪的隐士。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江边渔夫晚归的画面。诗中的“南浦下鱼筒”与“孤篷信晚风”相呼应,勾勒出一幅渔舟晚泊、江风徐来的静谧景象。通过“但闻竹枝曲,不见沧浪翁”两句,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
以下是《变竹枝词九首》逐句释义及赏析: 1. 诗句:胜概今犹昨,层楼栖燕雀。但闻歌竹枝,不见乘黄鹤。 - 注释:这里描述了一个场景,胜景(美好的景色)依然存在,就像昨天一样。高楼上有燕子和麻雀栖息。只能听到竹枝歌的歌声,却看不到乘黄鹤的人。 - 译文:尽管美景依旧,但却少了乘黄鹤的人,只能在楼上听到歌声而不见其人。 - 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那些曾经来过此地
《变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组七绝组诗。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诗意解读: - 危构压江东:形容建筑或山峰雄伟地耸立在江东之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江山形胜雄:指江山景色壮丽,地势雄浑,具有非凡的吸引力。 - 但闻竹枝曲:只听到竹枝舞动的声音,却看不到表演者。 - 不见胡床公:没有看到表演者,可能是因为表演者以某种隐逸的姿态出现,或被隐藏起来。 2.
诗句原文: 蒹葭被洲渚,凫鹜方容与。但闻歌竹枝,不见题鹦鹉。 注释:蒹葭和洲渚都是水边常见的植物,用来形容自然景色中的水边的景致。凫鹜是一种水禽,在这里用来描绘水边的生态环境。“方”字表现了凫鹜的悠闲状态,“容与”则传达出它们的从容不迫。“歌竹枝”指的是歌唱《竹枝词》的场景,竹枝词是古代巴渝一带的民歌。“不见题鹦鹉”意味着虽然听到了《竹枝词》,但是却没有看到与之相应的鹦鹉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