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次丹阳

船头东下趁晨钟,船外清霜气暗通。
断雁声归烟霭里,孤帆影落月明中。
隋河波浪千年急,梁苑池台一半空。
试问碧堤无限柳,败条衰叶几秋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次丹阳驿》是明代高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感怀和对故乡的思念。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高启卓越的文学才华,还反映出他复杂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情感世界。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高启(1336年—1374年),明朝初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字季迪,号槎轩,江苏苏州府长洲人。他在元明之交的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为“吴中四杰”。高启的诗歌才力声调过三人远甚,被誉为元明间一大家。他的诗作广泛传颂,其作品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研究明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1. 诗歌原文
    沽酒来寻水驿门,邻船灯火语黄昏。
    今朝始觉离乡远,身在丹阳郭外村。

  2. 创作背景

  • 《舟次丹阳驿》创作于高启游历途中,具体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他游历至丹阳时所作。高启曾因政治原因被卷入张士诚事件,后虽获赦免,但仍心有余悸,故有“身在丹阳郭外村”之感。这首诗反映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在外漂泊的孤独感。
  1. 艺术手法
  •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沽酒来寻水驿门”与“邻船灯火语黄昏”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过去宁静生活的怀念。
  • 语言朴实无华,但情感真挚深切,体现了高启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趣味。
  • 通过对家乡的描绘,展现了高启对家乡深厚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当前境遇的无奈和忧虑。
  1. 历史影响
  • 此诗不仅在当时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而且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一席之地。它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 高启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高启《舟次丹阳驿》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不仅是高启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产物。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值得读者深入探讨和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