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城头上月,乘醉一登楼。
任险过湖水①,凭虚俯汉流②。
青眼故人在,白云归思浮③。
夕阳鸦数点,送尽古今愁。
登黄鹤楼二首 其二
介绍
《登黄鹤楼二首·其二》是明朝张翀的代表作。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价值,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张翀的诗歌创作特点,还能进一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
登黄鹤楼二首 其二 高城头上月,乘醉一登楼。任险过湖水,凭虚俯汉流。青眼故人在,白云归思浮。夕阳鸦数点,送尽古今愁。 注释:在这座高楼的顶端可以看到月光映照在城墙之上,我借着酒意登上了这黄鹤楼。面对汹涌澎湃的湖水和奔腾不息的江水,我仿佛可以凭借虚无缥缈的心境俯瞰整个天地间的景象。在这里遇到了老朋友,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我的思念。当夕阳西下的时候,一群乌鸦停在了湖边的树上
【注释】 ①黄鹄矶:位于江夏口,因黄鹤而得名。 ②黄鹄楼:在江夏口上,因为山峰的形状而取名。 ③毗留:指树。 ④廛氓:集市的百姓。 ⑤崔郎:指诗人自谓。 ⑥驾鹤:指仙人乘鹤。 【赏析】 此诗为作者登黄鹤楼所作组诗之第二首。前两句写景:黄鹄矶当江夏口,黄鹄楼因山得名。后两句写情:半空不起尘埃障,千里光闻风雨声。“老树”句写景:老树毗留知过客。“白龙”四句写情:白龙幻化集廛氓,古今共宝崔郎句
【注释】: ①白云本是无心物,七泽三江任去留:白云无心随风飘荡,它没有自己的意志和目的。这两句是诗人对白云的比喻,表达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②七泽三江:指长江中下游的七处大泽(今江苏境内),三江(指长江)。这里指长江中的七条支流。 【赏析】: 首联“武昌城头黄鹤楼,虚名惭为主人收”,意思是说:武昌城头的黄鹤楼,徒有虚名,惭愧地被主人收起了。这句诗表面上是在说自己因为虚名被人收回
诗名:登黄鹤楼二首·其二 作者:张翀 诗句:乘兴凭阑处,乾坤亦胜哉。数峰天外出,孤雁日边回。郢树春云断,江烟晚照开。 注释: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诗人张翀。全诗共四句,每句均为七个字。其中第一句“乘兴凭阑处”描述了诗人登上黄鹤楼后,心情舒畅的情景;第二句“乾坤亦胜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第三句“数峰天外出”,描绘出远观山峦层叠、云雾缭绕的景象;最后一句“洞庭明月夜,黄鹤定归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情感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核心意思,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此题中,“欲攀栏干摘斗牛,西风寒洒鬓飕飕”一句,意思是想攀着栏杆摘下天上的北斗星和牵牛星,西边的寒风洒落在我那斑白的头发上;“仙于何处乘黄鹤,人向江天倚白头”,意思是不知道神仙驾着黄鹤在何处遨游?而我们这些凡人只能仰视天空、倚靠着白发,徒然地叹息人生短暂
这首诗是杜甫的《登黄鹤楼二首》中的第二首,下面是逐句的解释和注释。 仙驭飞来一鹤黄,至今遗事重兹方。 仙驭:神仙的车驾,这里指仙人乘坐的车子。飞来:忽然而来。鹤黄:白色的鹤。遗事:留下的事情或传说。重兹方:在这里再次提起这件事情。 楼头铁笛千秋月,江上云帆几夕阳。 楼头铁笛:在楼上吹奏的铁笛。千秋月:千年未变的月亮。江上云帆:在长江上的云彩做成的船帆。几夕阳:几个落日。 鄂渚清风醒客梦
登黄鹤楼二首 其二 宦辙西南忙中忙,幸陪群彦共徜徉。 黄鹤楼名昭仙迹,红云近在帝乡旁。 台省乐悠清暇日,湖山岂惧老怀狂? 鼓鼙声里江城暮,一点渔灯起汉阳。 诗意解析: - 宦辙西南忙中忙:描述了诗人宦途忙碌的状态,"宦辙西南"指的是仕途上的奔走,"忙中忙"表达了他忙于公务而感到的疲惫和无奈。 - 幸陪群彦共徜徉:表示诗人有幸与同僚们一起享受闲暇时光。这里的"徜徉"意为悠闲自得
【注释】 ①登黄鹤楼:作者曾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至次年夏,先后两次登上武昌的黄鹤楼,写下了著名的《登黄鹤楼绝句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二首,指这首诗。②碧湍(tuān):清澈的急流。③空翠:青翠欲滴的山色。④朱丹:红艳如火的颜色,这里比喻碧江上飘荡的白帆。⑤素练: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白练般的寒江。⑥吴楚:春秋战国时吴国和楚国,都位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故称。⑦采采:形容花繁密的样子。璚华
诗句: ``` 登黄鹤楼二首 其二 黄鹤楼高俯大江,此江刚被此楼降⑤。 重檐倒影平临岸⑥,逆浪飞花直打窗。 访古漫呼苍树问,凌空会借白云扛⑦。 一从崔颢题诗后⑧,名在乾坤孰与双? ``` 译文: 登上黄鹤楼远眺长江,这江水刚刚被黄鹤楼所影响。 重檐的倒影平静地映照在岸边,逆风激起的波浪和飞花直打窗户。 我常常向古老的树木寻求历史的踪迹,想象着自己能在云端借助白云的力量。
【注释】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崔颢登临赋诗之地。二首:即《黄鹤楼》其二。霭(ài)翠霏:形容烟雾、云雾弥漫的景象。断:断绝,中断。点点轻帆天上归:形容轻舟小帆在天边飘荡。鹧鸪(zhègū):一种水鸟,形似斑鸠而稍大,鸣声凄切。事已非:指当年崔颢登楼赋诗的情景已经不复存在了。 【赏析】 本篇与《黄鹤楼》第一首都是崔颢的作品,风格相近,但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