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词

天上新秋节,人间巧夕祠。
不成儿女笑,空负岁时悲。
璧月当轩堕,银河带阙垂。
低头愧乌鹊,宁为绕南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七夕词》是一首描绘七夕节的古典文学作品,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爱情、自然与神话的深刻感慨和浪漫想象。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内容和艺术特色:

  1. 创作背景:胡奎的《七夕词》收录于《全唐诗》中。这首诗作创作于元代,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七夕节的习俗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一天,人们会庆祝织女星与牛郎星一年一度的相会。
  2. 内容解读
  • 首句“东西分一水,音信不通潮”描绘了天河水相隔的景象,暗示着恋人间的情感隔阂。
  • “寄语河边鹊,明年莫架桥”则表达了对爱人未来团聚的祈愿,同时透露了诗人对现实情况的无奈。
  • “天上人间共此宵,天孙翻近美人遥”展现了天地之间虽然相连却难以相见的悲哀。
  • “玉露金风半夜寒,罗襦绣幕千山隔”则通过天气寒冷和距离遥远进一步衬托出七夕之夜的孤独感。
  • “楼上蛾眉女,妒杀空中乌鹊桥”形象地描述了人间女子的嫉妒心理,暗喻了爱情中的嫉妒与争斗。
  1. 艺术特色
  • 《七夕词》采用了典型的古体诗词格式,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如“玉露金风”象征秋天的清凉和凄凉;“罗襦绣幕”则暗示着富贵人家的美丽装饰,反映出社会的不同阶层。
  • 通过对七夕节传统习俗的描述,诗人不仅展示了古代社会的风貌,还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追求。
  • 整体上,《七夕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不仅是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研究中国诗歌发展史的宝贵资料。

《七夕词》不仅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