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杂感

金陵犹是帝皇州,六代繁华指故丘。
宫市直通芳乐苑,漏声高出景阳楼。
锦袍客侍春江宴,玉树歌从月下游。
赚得御沟花下水,年年羞向野墙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金陵杂感》是黄景仁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抒发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还体现了他个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经历。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黄景仁(1749-1783),字仲则,又字汉镛,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他出身贫寒,但才华横溢,曾入安徽学政朱筠幕府,因诗作得到赏识,最终获得官职和名誉。
  1. 诗歌原文
  • 平淮初涨水如油:描述了淮河的水位上涨,水面宽阔如油,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 钟阜嵯峨倚上游:描绘了钟山的壮丽与古老,形象地表达了钟山在长江上游的雄伟景象。
  • 花月即今犹似梦:用“花月”比喻美好时光或美景,而“犹似梦”则暗示这些美好已随风而去,如同梦境一样虚幻。
  • 江山从古不宜秋:意味着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国家命运,历史上总是充满了变故和不稳定性,秋天常常被赋予萧瑟、凄凉的象征意义。
  • 乌啼旧内头全白:这里指代的可能是宫廷中的老人,他们的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客到新亭泪已流:新亭可能是指一个离别之地,客人来到此地自然会有感伤之情,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 那更平生感华屋: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辉煌时期的怀念和感慨。
  • 一时长恸过西州:西州在这里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点,诗人在此长久哀悼,表达了深深的哀愁。

《金陵杂感》不仅是黄景仁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思和记录。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黄景仁的思想情感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