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柳色水平池,三里孤城月照陴。
山雨楼空钟罢响,开门忙杀卖糕儿。
和北吴歌
介绍
《和北吴歌》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共四句,通过描绘北方的壮阔景象和渔父、商女等人物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艰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下面是这首诗的全文:
和北吴歌
高适
胡人吹笛戍楼空,
象弭鸣弦月满弓。
红颜弃轩剑飘忽,
英风凌厉气如虹。
这首诗通过对边疆战士的描写,展示了他们的英勇与豪情。同时,也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以及他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相关推荐
【注释】 (1)和:指唱和,即用诗歌酬答别人的诗歌。 (2)北吴歌:《乐府诗集》中有一首《江南弄·吴歌》,是吴歌的代表作品。 (3)三里:指城的长度。陴:城墙上的矮墙。 (4)山雨楼空钟罢响:山上下雨,楼上无人,钟声也停止敲响了。空:没有声音。罢:停止。 (5)开门忙杀卖糕儿:门刚开,糕饼摊上的人就急忙叫卖起来了。忙杀:非常忙碌的样子。 【赏析】 《和北吴歌》
【解析】 “澹”意为“清”,“带”指“连接”,“悲歌”指“悲壮的歌声”,所以“北望燕京南接赵”一句的意思是:向北遥望,北京(古时称燕京),向南可看到河北(古时称为赵)。 【答案】 译文:龙潭月色清冷,水面平静没有波纹。自昔瀛州就和九河相连。北望燕京,南接河北,土人还在谈论古时的悲歌。注释:澹——清冷。瀛州——今北京市。带——连接。悲歌——即悲壮的歌声。 赏析:此诗为咏史之作
【注释】 钩盘:指船的形状。 风卷蹄轮碾作埃:风吹着车轮,把泥巴都刮走了。 祭风台:即鼓角楼,在杭州西湖边,相传是古代祭神的地方,故称鼓角楼。 【赏析】 这是一首写钱塘江潮的诗。诗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钱塘江潮的景象。 首句“钩盘击浪东来”,钩形的船只从海上驶向岸边,掀起巨浪向东而来。“钩”字写出了船的形状,突出了船体呈圆弧形的特点,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形状独特的大铁钩,正从波涛中探出水面
注释: 野旷烟平:形容旷野辽阔,烟雾弥漫。 垂杨深处:指杨柳树的深处。 隐城隅:隐藏在城角的深处。 月明桥断:月亮明亮时,桥断了。 古井风:古老的井。 辘轳:一种用来提水、打水的木制工具。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景色。首句“野旷烟平写意图”,以广阔的田野和弥漫的烟雾作为画面的背景,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次句“垂杨深处隐城隅”,通过描写杨柳树的深处和城市角落的关系
【注释】 和:和诗;北吴歌:指《乌夜啼》。 石马:石头上的马。寒嘶:在寒冷中长鸣(嘶)的声音。 地老:大地已老,指岁月已久。幽魂:幽冥之魂,这里泛指死者。此中:这里,这地方。 穷杀:穷困到极点。城南:指坟墓所在的城郊。瘠土:贫瘠的土地。 冢畔:坟墓旁。秋风吹过的时候,发出萧瑟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悼亡之作。首句写石马卧古松,暗示主人生前与石马为伴,死后则独卧于此,表达了对主人的思念之情
秋水蒹葭绿雨敷,冷香亭外碧澄湖。 画船泛月人争看,道是潇湘好画图。 注释:秋天的水面上,长满了芦苇和青草,被绿色雨露滋润后显得格外翠绿;在清凉的香亭之外,有一片碧蓝澄澈的湖泊。 画船轻轻荡漾,月光下人们争相观看,都说这是一幅美丽的潇湘风景画
注释:元宵节晚上踩着月光,月亮像银子一样明亮,士子们烧香拜圣人。 在路上遇到一个女郎在跳百病舞,南关的灯火一下子全都亮了。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热闹景象,诗人以生动的笔墨描绘出了元宵节的各种习俗和活动。诗中通过对月夜踏月、焚香拜圣人、跳百病舞以及燃放烟花等传统元宵节活动的描写,展现了元宵节的喜庆气氛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同时,诗中还通过“南关灯火一时新”这一形象的描述
注释与分析: 1. “春来多半是风沙,雨后新晴一抹霞。”:这句话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首先,“春来多半是风沙”说明春季时,风沙较多,给大地带来了一种荒凉或不平静的感觉。接着,“雨后新晴一抹霞”则描述了雨后天空放晴的景象,阳光透过云层照射下来,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或者彩霞。这里的“一抹”可能指的是彩虹的一部分,也可能是用来形容色彩的简单表达,但无论如何,都传达出了一种美好、希望和生机勃勃的氛围。 2.
【解析】 此诗为题画诗,是一首描绘清明踏青风俗的七言绝句。前两句“芳郊走马踏青行,随意空城春草生”,写清明时节,郊外人们驱马踏青,随意穿行于空荡荡的城中,春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曳。第三句“绿柳阴中秋千影,游人知道是清明。”写柳荫下秋千的影子映衬着绿柳,游人正是在清明节时来这里游玩。 【答案】 注释: 芳郊:芬芳的郊外。 和:和韵。北吴歌:即《子夜吴歌》。 赏析: 首联“芳郊走马踏青行
注释:雨下得正好在下三个月里,贵得像黄金,夜里看云彩,早些看天色阴晦。 刮风时土龙的鳞爪动了起来,柳树枝头洒下的水声像甘霖一样。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景象。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捕捉到了春天的细微之处,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的“雨当三月贵如金”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雨水对于春天的价值,它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希望的降临。而“夜望云生早看阴”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期待和喜悦
注释:春天的田野上,农民带着雨水滋润的土地,土地就像酥糖一样湿润,风吹过,农歌响彻大地。 我害怕城中飞来急报说有公文,要我去河堤上点齐民夫修堤坝。 赏析:这是一首描述春耕时节的诗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春天农田的生机与活力。诗人以“春锄带雨润如酥”开头,描绘了春天田野的景象。接着以“风送农歌动地呼”为结尾,表达了农民们的热情和豪迈。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注释】 和:写诗。 北吴歌:指北方向的吴地(今江苏、浙江一带)的民歌。 连窝驿枕卫河隈(wēi wēi):连窝是地名,驿是古代传递文书的处所,卫河是黄河支流,在河北大名县东。隈是山边的凹处,此指河岸。 乘传何堪前站催:乘传是骑马传递公文的人,何堪是怎忍心,不堪受。前站催是前面站点催着要走了,急急忙忙。 白米江鱼随处有:白米指白色米饭,江鱼指长江中鱼类。随处有表示处处都有,到处都能买到。
【注释】 凤仙:又名“木槿”,花大色红,常用来染指甲。 浸:浸泡。 石榴:指石榴树上的花朵,多用来比喻艳丽的花卉。 茉莉:一种香料植物。 南船:指运往南方的船只。 百钱:古代货币单位,一钱等于一百文。 【译文】 凤仙花浸过指甲尖变成绯红色,架上的石榴簇拥着像围城一样。 新送来的茉莉花,用一百文钱买回家种上。 【赏析】 此诗以清新淡雅的风格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首句写凤仙花染甲,次句写石榴树
【注释】 和:应和,写诗。北吴歌:即《乌栖曲》,唐乐府旧题。 指望到秋偿:指春天的灾荒在秋天时得到补偿。 未老新蚕已典桑:意思是说,年幼的新蚕尚未长成,就已被主人卖掉了。典,典当。 风刈雨锄浑旧事:意思是说,风里收割,雨中锄地是过去的事情,现在都成了过去。 打飞蝗:比喻农民们遭受的旱涝灾害。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农民的生活艰辛。全诗以“和”起兴,点明了作者写作此诗的目的——与友人共商国事
注释:菜香瓜果熟,枣子挂满枝,正是农家最快乐的时节。官府逼租催税,百姓苦不堪言;而邻居家因还不起债务,只好含泪卖掉儿女。 赏析:诗人通过描绘田园的丰收景象,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揭露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不公,呼吁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减轻百姓的负担
【解析】 这是一首七绝,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荒凉的景象,屋破村荒,照月明;寒灯络纬夜三更。后两句写农家的生活,机杼声中,女人们还未入睡,男孩子们早早地起来开始劳作。“唤起”的意思是唤醒,“事早耕”的意思是早早地开始耕作。 【答案】 译文: 屋子破旧、村庄荒凉,在皎洁的月光照射下更显凄凉;寒窗下灯火通明,织布机杼声声入耳,却让人无法入睡。 注释: 屋破村荒、寒灯络纬
注释:每家每户都在酿造美酒,泛着黄色的花朵飘香。刚酿好的酒要拿来与朋友分享,询问是否有人能识得这新声调。一首新曲听不够,留宿过夜还要醉在琵琶声中。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人们在初春时节欢聚一堂,共享美酒和音乐的场景。"家家酿酒泛黄花"描绘了一幅热闹的景象,家家户户都在酿造美酒,而这种美酒则泛着金黄色的光芒。"初熟携将问狭邪"则是说人们刚酿好的酒要拿来与朋友分享,询问是否有人能识得这新声调
注释: 蓟北(指蓟州北部)的雪在十月飘飞,孤村被寒气冻得云烟散尽。 风酸路滑行人稀少,仍能看见一个老僧骑着驴子靠在背上熟睡。 赏析: 诗中描绘了一幅寂静的冬日景象,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北方冬天的特点。首句通过“十月”这个时间点,将读者带入了寒冷的冬日;接着,用“孤村云冻破炊烟”这一细节,展现了冬日里村庄的宁静与孤独。而“风酸路滑行人绝”则进一步加深了这份寂静感
【释义】:这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诗。诗人通过“桃符门”、“爆竹声中”等意象的描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热闹的春节景象。 【赏析】:本诗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诗人通过对春节景象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农村的欢乐和热闹气氛,同时也反映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是一首很有生活气息的诗歌
【注释】白衣:指道观里的道士。 “簇拥”:形容人或物聚集在一起。 小扇:用细竹条、薄木片等制成的扇子,常在扇柄上绘有山水花鸟图案。 “移步缓”:形容步履缓慢、从容不迫的样子。 “旁边立住”:站在旁边。 “少年郎”:年轻的小伙子。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赛会的七绝诗。前两句是写赛会的盛况,后两句描绘了赛会中一个年轻小伙子的形象。全诗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民间情趣
【注释】 催新饷:催讨军饷。倍生愁:因担心征敛军饷而忧愁倍增。加编:增加征收的赋税。岁岁:年年。硝黄:指硝石、黄丹之类,皆为制造火药之原料。三十万:指一县一年所征赋税中应出硝黄者。出关:指从关塞外征调车牛往西北运送税赋。重复:多次。派:征调。车牛:运载军用物资的牛车。 【赏析】 此诗是写征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首句言闻命征戍,令人愁苦倍增;次句说每年要增加赋税,百姓不堪负担
注释:黍(jiu)稷(shi)才收便摘花,一年最苦是农家。 霜来九月秋原尽,又见风吹麦陇斜。 译文:刚收割完的庄稼地就开始摘花,一年中最辛苦的是农民。 九月的霜冻降临大地,原野上已无生机,只见风吹过麦田,金浪滚滚。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农民在农忙时节辛勤劳作的情景。诗人通过对比丰收与劳累,表达了对农民辛勤付出的赞美和敬意。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译文:家家户户都缴纳了官钱,敲扑声高想要穿透云霄。昨日相逢,他们开心地笑着。徭役差事被改成一条鞭。 注释:垫,缴纳。敲扑,指用木棍等敲打。一条鞭,指徭役。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繁忙而紧张的画面。诗中描绘的“十家九尽”意味着许多家庭都交了官钱,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的状况。而“敲扑声高欲彻天”则形象地描绘了敲锣打鼓的声音震天响,表现出人民对官府的反抗情绪。最后两句“昨日相逢开口笑
【注释】 阔袖高冠:指文官的服饰。士气驯:士气不振,士气不旺。丙午:唐高宗年号(656-683),即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之后的一个时代。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咏史来讽刺当时政治腐败。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押平声韵,读起来铿锵有力。“阔袖高冠”是写官员们的装束,而“士气驯”则是说他们的士气不振,缺乏斗志。这四句诗以“和北吴歌”作为结尾
注释:乡里的孩子们都会唱歌,流行的曲子用当地的土音唱。最难听的是声音哀伤急促,不让人感动或怀念什么。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乡村孩子的唱歌场景,通过对比和比较,表达了对乡村孩子歌声的赞赏和对城市流行歌曲的无奈。诗中“乡里儿郎也解歌,时兴曲子土音哦”两句描述了乡村孩子虽然不懂什么是流行歌曲,但仍然会用自己熟悉的土音来唱歌。这里的“时兴”指的是当下流行的歌曲,而“土音”则指的是地方方言或者乡土音乐
注释: 青丝:黑色头发,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斜纽:斜插在发髻上的金钗或玉簪。双鬟:两个挽在一起的发髻。斗草:一种古代游戏,通过比赛种植、采摘等技巧来争夺胜利。姊妹还:与姐妹一起归来。闻说:听说。郎: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亲插戴:亲自为女子戴上首饰。背人偷觑:背着旁人偷偷地看。倚窗间:靠在窗边。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女子与她的情人私会的情景。她的头发被斜插在双鬓之间,与姐妹们一同归来
注释:北吴原本不是东吴,古时意趣如今还问有或无。击筑的余风让我费尽心思想象,一时俗尚喜欢谈论苏轼。 赏析: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商隐。诗中的“北吴原不是东吴”和“击筑馀风劳想像”等句子都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诗人通过对比和联想,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之情以及对现实的感慨。同时,诗中的意象也非常丰富,如“古意”、“俗尚”等,都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印象。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流畅,情感深沉真挚,是一首优秀的诗歌
【注释】 和:同“和”,这里是应和的意思。 红亭:红色的亭子。 带:连接着。 柳板桥:用柳树作成的桥。 彤云:红色云,这里指京城。 神京:皇帝所在的都城,这里指的是汴京(今河南开封)。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上阕写送别的地点、时间与情景。红亭是送别的所在,柳板桥是送别的地方。西郊是京城的近郊。“漫道征轮怜下国”是说诗人在送别时想到自己是个过客,不禁有点伤感。“彤云咫尺望神京”
注释:齐讴的旋律已经调谐好,最初创作完成了,每一句吟哦都饱含着一字之情。我打算带着虎丘山下去,船回到月上时分,再试唱这首歌曲。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在虎丘游历后的感想之作。诗的首句“齐讴变调和初成”写诗人和友人来到虎丘,观赏了美丽的风景,听了美妙的音乐,感到十分高兴,便即兴创作了一首《和北吴歌》。第二句“一字吟来一字情”,点出了诗歌创作的题旨,也表现了诗人的创作过程。第三句“便带虎丘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