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采薇归,萧萧两布衣。
尔来人采少,春雨长顽肥。
杂题画景三十一首其三十
介绍
《杂题画景三十一首其三十》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描绘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破坏。诗中的“乱后”指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的安史之乱。诗的前两句写战争的惨状和人民的灾难,后两句写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全诗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语言质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推荐
注释:落日时分去采薇,萧萧作响的是两布衣。近来人去少,春雨却让草木长得肥。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画面。诗人以夕阳、采薇、两布衣等意象,勾勒出了一个宁静的田园景象。在夕阳西下的时刻,诗人独自前往田间劳作,采摘着那一片片金黄的野菜。他身穿的是朴素的布衣,但在这宁静的田园生活中,他显得格外地自在与满足。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纷纷离去,田地里只剩下诗人孤独的身影。春雨绵绵,滋润着这片土地
注释:灵岩风景非常优美,但被人工凿得不像山了,山上的树木都被砍光了。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赞美了自然美景的天然无为与人工雕琢的有为之间的巨大差异。首句“灵岩好个景”是对灵岩景色的赞叹。第二句是说,灵岩的自然景观已经失去了本来面目,变得不像样子了。第三句则是从另一方面来赞美灵岩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景物是不会衰老的,所以即使山上的树木都被砍光了,也仍然是美丽的。最后两句则是说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杂题画景三十一首其三十》 秋浸具区天地寒,老崖垂脚怒龙蟠。 仙人夜半骑龙去,木客潜窥古灶丹。 注释: 具区:指具区泽,又名太湖,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太湖中最大的湖岛之一。 夜半:半夜时分。 木客:指树木中的精灵或神灵。 古灶丹:指古代传说中的炼丹炉中的丹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山水画卷,画面中展现了具区泽的秋天景色。诗人以具区泽为中心,描绘了秋天的气息和景色。
杂题画景三十一首其三十 祝允明 断崖横截傲崇冈,风叶满林斜日黄。 十岁采薪多伴侣,不知翁子有他肠。 注释: - 断崖横截傲崇冈: 陡峭的山崖横跨着高耸的山峰。 - 风叶满林斜日黄: 风吹过,树叶飘落,夕阳下的林间一片金黄。 - 十岁采薪多伴侣: 年轻时经常和伙伴们一起采薪。 - 不知翁子有他肠: 不知道老翁心中另有所爱。 译文: 断崖横亘在高山之巅,秋风扫动林间叶子,夕阳洒下金色光芒
杂题画景三十一首其三十 注释: - 江曲:指江边曲折的角落。 - 柴门:用木头、竹子搭建的门,简陋朴素。 - 日自关:太阳自然落下,不用人为关闭。 - 舟楫:小船和渡船。 - 断萍间:漂浮在水面上的残叶或浮萍之间。 - 寒流:冷冽的水流。 - 远近:形容水流的远近。 - 长如玉:比喻水流清澈透明,好像玉石一样。 - 渔矶:捕鱼用的石头或者礁石,这里用作比喻,表示水流经过的地方。 - 便不闲
【注释】 杂题画景:即《杂体五首》,是唐代诗人张蠙的组诗作品。五十首都是描写景物和人事的。“杂题”,指这些诗的内容杂乱多变,不拘一格。《杂体五首》共有三首写景诗、四首咏物诗、两首寓言诗和一首送别诗。 钓矶:水边高台。 深林:密林或浓密的树林。 扬雄宅:西汉文人扬雄曾隐居于蜀郡郫县(今属四川)的杨村。这里代指成都平原上那些幽静的山林。 时人载酒过:指人们常来此地饮酒赋诗。 【赏析】 此为五言绝句
【注释】: 云母薄梳青石发:用云母做的梳子梳理青色的石头,石头表面光滑如玉。 水花肥点碧荷钱:荷花上水珠晶莹剔透,像点缀在荷叶上的铜钱一般。 树根一坐空山老:树木的根部盘曲错落,犹如一座座孤独的大山。 不许时人问岁年:不允许世人来询问这些自然景物的年龄。 【赏析】: 此诗描写了一幅幽静秀美的画卷。 首句“云母薄梳青石发”写诗人用一块云母梳子梳理出青色的石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一种清雅脱俗的意境。
杂题画景三十一首其三十 赤城霞断逗秋晖,阊阖风高不耐衣。 极目水天无了际,先生何处朗吟飞。 注释:赤城山的晚霞渐渐消散在秋日的阳光里,那壮丽的城门楼阁在高风劲吹下显得有点寒意,让人忍不住打颤。放眼望去,水天一色,无边无际,我不禁想问,先生你此刻在哪里?是否也在高楼上吟诗咏叹,像那翩翩起舞的黄鹤一样自由自在。 赏析:本诗为元代诗人张雨所作《杂题画景三十一首》中的第三十首
【注释】 ⑴杂题:指随意吟咏的题目,也指没有特定内容和形式的作品。画景:指绘画中的景物。 ⑵滃合:浓密、重叠之意。浮云:指山间云雾。 ⑶溪山相照:溪流与山峦相互映照。 ⑷寂寞:寂静无声。 ⑸不知:不知道。问字人:指有学问的人。字,指文字。 ⑹问字:求教,请教的意思。此处泛指求学。 ⑺尽日:整天,全天。横:停泊。 【赏析】 这首七绝是诗人在晚年时写的一组杂题画景诗中的第三十二首。全诗写景,以景抒情
注释: 面面青山,曲曲溪流;流云易度,石墙低。 苔生任把门踪合,鹤返容教树杪栖。 译文: 青山环绕,曲水流连;流云容易越过低矮的石墙。 苔藓滋生,随意地将门缝堵住;鹤归来,让树梢栖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风景画。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青山、曲溪、流云、石墙等自然景物,以及苔藓和鹤的形象。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和谐的感觉。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其中蕴含着作者对自然的赞美之情。下面逐句解释: 琅琊台顶太山杪,我欲去登须御风。 注释 - 琅琊:古代地名,这里指代琅琊山。 - 台顶:指的是山顶。 - 太山:指的是泰山。 - 杪:山之末梢。 - 我欲去登:表达了诗人想要攀登的愿望。 - 须御风:需要借助风力才能攀登。 稽首东皇拱双手,金乌高捧一轮红。 注释 - 东皇:古代对太阳神帝俊的美称。 -
【注释】 烂银盘圆:比喻山石的圆润。白玉髓喷三万重:形容瀑布飞泻而下,水花四溅。老蛟:传说中能喷水的龙。背驮:背负。龙女:神话传说中的龙的女儿。百斛宝珠抛海东:形容瀑布如百斛珍珠从高空抛洒而下。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处山水胜景,描绘了瀑布的壮丽景色。诗中运用了比喻手法,用烂银盘圆来形容山石的圆润,用白玉髓喷三万重来形容瀑布飞泻而下,水花四溅的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瀑布的壮丽景色。同时
【注释】杂题画景三十一首其三:夕阳,天边的霞光。斜挂在天际。 卷,指云霞被风掀起来。 偏,倾斜的样子。 抛将,扔出。 湿网,指网罗。 坡头,山的斜坡。 旁,旁边。 且,暂且,姑且。 【赏析】这是一幅晚秋风景图,写诗人在傍晚时分乘凉休息时所见。诗中通过写夕阳西下、疏柳倾斜、云霞飞卷等自然景物来表现一种悠闲的心情和超然物外的境界。全诗以“且”字领起,用词简练,意蕴丰富
杂题画景三十一 暗崖悬立玉龙飞,怒蹴层冰万马齐。 半夜哀音和空谷,愁翻木客唤猿啼。 译文: 暗崖之上,犹如一条飞舞的玉龙,它奋力地冲撞着厚厚的冰层,仿佛有万匹马儿奔腾而来。夜半时分,那哀伤的音乐与寂静的山谷相互呼应,令人心碎;那些被愁绪困扰的人仿佛成了树木,他们呼唤着猿猴来陪伴自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诗中通过比喻
【注释】 玄文草罢:用玄文草泡酒后饮。川湄:水边。清静时:心境平和的时候。莫将轻易与人知:不要随便告诉他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闲居时,对山水美景的赞美,表达了他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首句“玄文草罢”即指用玄文草泡酒后饮。第二句说心情与这山清水秀的环境一样平静而安详。第三句写自己喜欢这种境界,希望人们也能领略到它的美妙。最后两句说自己的心情和景物融为一体,无需告诉别人
【注释】 杂题画景:指诗人自己所作的画。 回转:曲折回环。 杖屦萧萧两布衣:拄着手杖,穿着朴素的布衣,形容贫苦的读书人。 不是耕夫出莘野:不是耕田的人从莘野来。莘,地名,在今山东莘县南。 秋风落日采薇归:采薇草回家。薇,一种野菜。 赏析: 《杂诗》是五言古诗中的一种体裁,其内容比较广泛,形式上不拘一格,可即事抒情,也可托物咏怀;可以叙事,也可以写景。 此诗首联“溪桥回转鸟声微,杖屦萧萧两布衣”
杂题画景三十一首其三十的诗句为:“老石空林了此生,一江秋水对人清。扁舟若为求鱼出,莫向茆亭脚下行。”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并赏析: - 第一句:“老石空林了此生。” 译文与注释:在空无一人的山林中,我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之路。这里的“老石”可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终结,而“空林”则表达了一种孤独与寂静。 - 第二句:“一江秋水对人清。” 译文与注释:一条清澈的江水映照着天空
这首诗共三十二句,每一句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和情感。 注释与赏析: 1. “柳风欺水细生鳞” - 这句话描绘了春风轻轻吹拂水面,柳树的枝条仿佛在与水流嬉戏。"细生鳞"形容柳条在水中摇曳,好似水中生长的鳞片。 2. “山色浮空澹抹银” - 这句诗描述了山峰在天空中的景象。"澹抹银"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峦在天空背景下的轮廓,如同银色一样。 3. “总道江南风景好” - 这句诗表达了对江南风景的赞美
【注释】 杂题画景三十一首其三十 天空地阔偶相逢,散漫寒流砢閜松。 不用方舟细商略,到头岐路总难同。 【赏析】: 此诗首句写诗人在茫茫的天地间偶遇朋友,颔联写朋友与诗人分别后各自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尾联写诗人与友人虽曾相聚却又各奔东西,难以再会,表达了作者与友人聚散依依的惆怅之情。全诗意境高远,语言清丽,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
【注释】 杂题画景三十一首其三十:唐代诗人王建诗作。 花满百花潭北庄:花满,花开的满。百花潭,地名,在长安城北。北庄,即北门内的庄园。 无人同出碧鸡坊:《新唐书·舆服志》载:“长安城内外诸门皆有坊,坊内百司皆朝于东市。”碧鸡坊,位于长安城的东门外,为皇宫所在之处,是朝廷官员上朝的地方。 因风竹叶浮巾翠,落地松花上屐香:因风,乘风。竹叶,指以竹叶为饰的头巾。巾翠,指用青绿色的竹叶装饰的头巾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寂历茅堂草树深,隐居踪迹杳难寻。” - 注释: 寂静的茅屋深处长满了草木。隐居的地方踪迹难以追寻。 - 译文: 在静谧深远的茅屋之中,周围被茂密的草丛和树木包围,隐居之地难以寻找。 2. “直应独自携琴去,小答松篁太古音。” - 注释: 应该独自一人带着琴离去,回应着松竹那古老的音韵。 - 译文: 我打算独自一人带上琴离开,以回应那松竹间回荡的古老声音。 赏析:
注释:覆盖着高大的树林,长满了青苔。这些石头和树木的主人可以作为陪伴我的人。 山中的隐居生活已经完成,只是没有找到愿意来的人。 赏析:诗人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林画面,表达了他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即虽然他已经完成了隐居生活,但他仍然感到孤独和寂寞,因为没有找到愿意和他一同度过这样宁静生活的人
杂题画景三十一首其三十 破屋依依寂寞滨,千山头白树存身。 洛阳县令曾知否,中有饥吟僵卧人。 【解析】 祝允明的《杂题画景三十一首其三十》是明朝诗人祝允明所作。这首诗描绘了晚霞散去后的宁静景象,溪水山峦相映,寂静无声。诗人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孤寂和迷茫的情绪。整首诗意境深远,给人以静谧之感。 破屋依依寂寞滨,破屋中的树木在夕阳下显得格外突出,仿佛是一幅动人的画面
杂题画景三十一首其三十 祝允明 落日采薇归,萧萧两布衣。尔来人采少,春雨长顽肥 译文:夕阳下,两个身着布衣的人正在采薇(一种野菜),而其他人已经采得少了,春雨却使得野菜生长得更加茂盛。 赏析:“阔屦宽袍顶不巾”描绘了一幅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画面。“天和拍拍面浮春”则形容了春天的温暖阳光照在脸上的感觉。“横拖杖子前山去”展示了诗人漫步山林的悠闲姿态,“知是人间不吏人”则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
杂题画景三十一首其三 秋水浮船五尺深,也无情事到讴吟。 十年荡桨无人问,却有飞鸿识我心。 注释与译文: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杂题画景三十一首其三 断崖横截傲崇冈,风叶满林斜日黄。十岁采薪多伴侣,不知翁子有他肠。 江曲柴门日自关,夕阳舟楫断萍间。寒流远近长如玉,流过渔矶便不闲。 赏析: 此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活的感悟
注释:溪边的树林原本不挑剔人,它自己从没有人来时就会生长;如果这里有很多行人,谢安何必有高洁的情操?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全诗以清幽之境,赞美溪林的自在之美。首句“溪林元不择人清”点出溪林之清,非人为所可染污。第二句“自少人来向此行”是说溪林之清,自有其自然之美。第三句“若使行人多此处”,则是说如果人们多来到此地,那溪林之美就更显突出了。最后一句“谢安何必有高情”,则是指谢安之所以为谢安
【注释】《杂题画景三十一首其三十》:岩谷空明溪水冷,高人据梧目若瞑。行留坐卧都不省,短发长风弄疏影。 【赏析】这是一幅以山水为背景的水墨画,表现了高士在幽静的岩谷中,清雅闲适的生活状态。诗人用“岩谷空明溪水冷”来描绘画面,突出了幽寂的氛围;“高人据梧目若瞑”写出了人物的高洁品格和恬淡的心境;“行留坐卧都不省”则进一步表现了主人公的超脱物外、与世无争的境界
【解析】 本诗为《杂题画景三十一首其三十》。这首诗是作者在游览杭州西湖时有感而作的。诗中写景,以“春”为题,以“桃、柳、花、燕、鱼”等自然物象为主,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首联“桃花柳花覆春洲,燕儿鱼儿迎客舟”:桃花和柳花覆盖着春天的江洲;燕子和鱼儿迎接着来客的船。这两句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的景象。颔联“青天白云紫翠嶂,虚桥小浦回环流”
【注释】 吟诗写画似参禅:吟诗和写画都要像参禅那样专心。吟诗指作诗,参禅指打坐参悟禅理。被里眠:在被子里睡觉。 生公堂前点头石:相传南朝梁代僧人僧伽斯(生公)曾在此讲经,听众中有一人瞌睡,生公便将石头敲了一下,表示制止,因此后人称此石为“点头石”。 天平山上白云泉:天平山有泉水叫白云泉,相传是晋代高僧竺道生所发现,故名。 【赏析】
注释: 曾到和宁市上来,江山满壁照人开。 曾经游览过和宁市(今安徽和县),这里的山水画映衬着人们的面孔。 都输此幅丹阳景,回首烟花暗凤台。 我都认为这幅画胜过了丹阳的风景,回头看时,烟花在暗处闪烁。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画作的诗,通过对画作中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向往和赞美之情。首句“曾到和宁市上来”,诗人通过游览和宁市(今安徽和县)的山水画,感叹其美景如画,让人如置身其境
【注释】 杂题画景:指画家所画的景物。柳娘:指美女柳氏,即柳枝。标格:品性,风骨。经眼:经过眼睛。玉屑:比喻美玉的碎片。珠尘:比喻珍珠的碎片。 和宁街:地名。在今北京城东。见《太平御览》卷六九七引《古今注》:“和宁门外有街曰和宁,街中多卖珠翠,故曰‘珠尘’。”障春羞:指用桃花杨柳等来遮挡春天。 【赏析】 此诗为咏物诗,写的是柳娘(美女柳氏)。“柳娘”本是唐代长安城中有名的歌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