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游心抱白云,醉翁亭记醒中文。
分明庆历当时事,五百年馀独付君。
游滁山二十咏闰正前望冯邺仙大正邀游醉翁亭
介绍
。
《游滁山二十咏》是明代诗人、学者陈献章创作的一组诗,共20首。该组诗描写的是作者游览琅琊山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其中,“闰正前望冯邺仙大正邀游醉翁亭”这一句描述了一种特定的时间背景: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即“闰正”,指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作者在琅琊山游览时,邀请朋友冯邺仙一同前往醉翁亭。这组诗的创作时间可能是在农历十二月初或初十左右。
由于陈献章是一位学者和诗人,在他的作品中通常会融入对自然景观、人生哲理以及个人感悟的描绘与思考。因此,“闰正前望冯邺仙大正邀游醉翁亭”这一句,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具体的文学作品内容,但可以推测这组诗
相关推荐
【注释】 十载:十年。 抱白云:抱守白云,指隐居。 醉翁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太守自谓醉翁,谁曰醒者”之句,故称。 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五百年:指北宋至南宋,共五百年。 独付君:只交给你吧。 【赏析】 此诗为滁州作,是一首咏赞醉翁亭的七言律诗。诗人以醉翁亭为题,借景抒情,赞美了醉翁亭的美丽景色和醉翁亭的优美环境。同时抒发了对历史沧桑变迁的感慨。
【注释】 闰正:闰正月,指闰年正月。 前望:远眺。 冯邺:字君衡,唐人。 大正:宋仁宗赵祯,谥号英宗,在位16年(1035—1074)。 醉翁亭:在安徽省滁州市南郊琅琊山中。 【赏析】 首句“游滁山二十咏闰正前望”点明时间地点和目的,即在闰正正月游览滁州之山,并作诗记事。次句“闰正前望”是全诗的总括,也是诗人登山远眺所见。“闰正月”与“闰正前望”,都暗示了作者对时序更替的感慨。 第三句“冯邺仙”
【注释】 滁山,指滁州一带的山水。闰正前,即闰正月的第一天。冯邺(1007-1059),字君房,北宋诗人。仙:指醉翁亭中的仙人。大正:指宋徽宗政和年间。邀游:邀请游览。丰山:指滁州的丰山。诸贤:指当时在任的官员。后死:指后来死去的人。堪怜:值得怜惜。今如在:现在仿佛还在。掬:捧取。清泉:清澈的水。饮醇:喝上等的美酒。 【赏析】 这是一首题记诗,写于政和年间。诗中抒发作者对滁州山水的热爱之情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游人登高远望,所见景色及所感之情。首联点明时间、地点、环境,“繁阴”点出季节。颔联以设问的手法,引出下文议论。颈联是全篇主旨所在,作者由景发感慨,抒发自己对山林之乐的喜爱之情。尾联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山林的喜爱之情。 【答案】 译文:山峰环绕回旋,林木茂盛浓密。我独立山巅,萧然自得,看见那古老的心。我为诸位宾客问:你们跟随太守来到这里,与这禽鸟比作什么?赏析
【注释】闰:闰年。正:岁首。冯邺仙:诗人的朋友冯邺。大正:唐文宗李昂的第三个年号(公元824—835)。邀游醉翁亭:邀请诗人一同游览醉翁亭,这里指在醉翁亭饮酒聚会。 【赏析】 滁州是唐代著名文人欧阳修的故乡,欧阳修曾写了许多赞美滁州的诗篇。本诗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五十七《游滁山二十咏·大中正》。 “不愧梅花是此人”,这两句是说:你不愧是梅花一样的人啊!欧阳修以梅自喻,表明自己志趣高洁
游滁山二十咏闰正前望冯邺仙大正邀游醉翁亭 潺潺泻出两峰间,刮尽云根破石悭。 香冽寻尝归众口,清辉独洗醉翁颜。 注释: 1. 潺潺泻出两峰间(潺潺,水流声,形容溪水流淌的声音) 2. 刮尽云根破石悭(刮尽,用尽,形容溪水的清澈可以穿透到岩石的缝隙中) 3. 香冽寻尝归众口(香冽,香气浓烈) 4. 清辉独洗醉翁颜(清辉,清冷的光辉,指月光)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滁州山水的美丽景色和醉翁亭的幽静氛围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重积累、理解领悟。此题中需注意“泻”“盈”的书写。 【答案】 译文:唐宋两代的文章价值连城,潮水涨潮落也和江海一样平常。心胸里存着的东西可以淘洗掉,万古以来的源头是原泉啊!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以“游滁山二十咏”为题,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前两句用典,借唐代韩愈、宋代苏轼的文章来比喻滁州的山水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醉翁亭的诗。首句“水山幽至便通灵”,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山水景色,给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感觉。接着,“云壑虚生动窈冥”,进一步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环境,云雾缭绕,山涧幽深,给人一种空灵而深远的感觉。最后两句“一自天言河汉落,龙渊千载尚留形”则是对醉翁亭历史意义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和敬意。 译文: 水山幽静至极便有灵气,云壑虚空生动显窈冥。自从天上银河落下
游滁山二十咏闰正前望冯邺仙大正邀游醉翁亭 雨作山游兴以心,良知一炬照云林。 忽然夜半求真觉,独有春山动古吟。 注释:在雨中游览山水,心中充满对自然的热爱;用良知之火照亮了云林。突然间,在深夜中寻求真理的觉悟,只有春天的山峦能触动我古老的吟唱。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风景和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人在雨中游览山水,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他用良知之火照亮了云林,象征着他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
【注释】滁州:今属安徽省。闰正:闰二月,即阴历十二月。冯邺仙:作者的好友冯邺。大正:即太和,唐宪宗年号。醉翁亭:在滁州南十里,欧阳修作《醉翁亭记》,称醉翁亭为“醉翁用”。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游赏景色的七言律诗。首句写春色浓丽,难于分辨。次句是说,游人虽多,但千树新花争艳,各得其所。第三句写林泉之乐,可以寄托闲情逸致;鱼鸟相亲,更可怡神养性。全诗以游人、自然景物、山水之美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注】: 丰山:即丰山寺,位于滁州南郊。 幽谷共清泉:指游人来到幽深的山谷里,可以听到清脆的泉水声。 千载惟馀永叔篇:指苏轼写的《丰乐亭游春·其三》中“绿树荫浓夏日长”一句。 遮莫:纵然、即便。 山灵:指山上的树木。 刻露:雕刻在石头上的诗文。 残碣:指被风雨侵蚀而剥落的古碑文。 【译文】: 游人来到了丰山寺,看到了那幽深的山谷里有清凉的泉水流过。千年过去了
【注释】 醉时:指醉后。乐事:快乐的事。醒时:清醒的时候。异代:不同时代的人。 空将:白白地,徒然地。耳目:指听觉和视觉。寻:寻求。 惟有:只有。山泉:山水间的泉水。供俯仰:形容景色美丽,令人流连忘返。 幽芳:幽雅的芳香。作意:有意。劝登临:劝人登高。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滁州游赏二十首中第一咏的“望”景。 前两句说:醉了以后的快乐事情醒了以后就忘了。这是指醉翁亭所在的滁州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概括出相关的信息,并加以解释。解答此题的前提是读懂原诗。“游滁山二十咏闰正前望冯邺仙大正邀游醉翁亭”是全诗的第一句,意思是:游赏滁州山中二十四首,闰正月十六日,在山前望见冯邺仙和大正在邀请游赏醉翁亭。 第一二句:“光烟一缕导游心,回马盘纡出秀深。”意思是:一缕阳光从云雾中升起
【注释】 着意探山:有意去探寻山中景致。 山见情:指山中景色与人情相得益彰。 无心出谷:无心于走出山谷。 相鸣:相互应和鸣叫。这里指山谷中的各种声音互相呼应。 独惭车马喧幽寺:独自惭愧于车马喧嚣声,使得幽静的寺院显得更加安静。 可有文章答友声:没有文章能回答朋友的声音所表达的意思。 【赏析】 《游滁山二十咏》,是唐代诗人冯翊所作。诗中通过作者对滁州的山水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注释】 闰正:闰年正月初一。 望:眺望。 冯邺仙:指冯道。冯道是五代时人,字玄德,号邺仙。他曾任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宰相,官位很高,但为人正直不阿。这首诗是说,在闰年的正月初一这天,游人登高远望滁州山水胜景。 大正:指大元(元世祖忽必烈)。 邀游:邀请游人游玩。 醉翁亭:在滁州西南,欧阳修曾在这里筑亭自娱,因称醉翁亭。 【赏析】 首联:“危阶根向青冥底,古刹烟浮淡薄中
【注释】 1. 冥漠:幽暗。中窥:指遥望。小有天:即小有山,在滁州西南。冯邺(yì):唐代诗人,字飞卿,原籍洛阳,后迁居徐州,为唐德宗贞元间宰相裴延龄的女婿。大正:指宋代欧阳修所撰《新五代史》。冯翼:冯邺之弟,也以诗名于时。闰正前:指宋英宗治平元年,欧阳修为翰林学士,冯翼任知制诰。醉翁亭:在滁州西郊琅琊山半岭上。苏轼、苏辙曾同筑亭于山上,作《醉翁亭记》,自号“醉翁”,遂有此亭名。 2. 冥漠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游滁山二十咏闰正前望冯邺仙大正邀游醉翁亭”的意思是:游览了滁州山中的风景之后,诗人又和冯邺、仙大一同游览了醉翁亭,在醉翁亭前欣赏风景,畅饮美酒,十分惬意。 【答案】 译文: 游历了千山万水就像一张毡席一样平整,胸中丘壑转悠自得。 到了这里心胸豁然开朗,何处山峰可以与云峰比肩?
【注释】: 1. 蟠龙见首百峰收,神物依人出旷搜:在游滁山的诗作中,以“蟠龙”来比喻山峰,形容山峰如同盘踞的龙。而“百峰”则指滁山众多的山峰。这里的“收”字,有收敛、聚集之意,表示山峰汇聚在一起。而“出旷搜”则是形容这些山峰如同神物一般,从空旷的地方出现,给人带来一种旷达的感觉。 2. 日落春风鳞甲动,云归夜壑爪牙浮:这里的“鳞甲”和“爪牙”都是用来形容动物身上的鳞片和爪子
【诗句解读】 1. 山从游熟转相深:这两句诗描绘了游人的足迹遍布山间,仿佛已经将山的深处都游览过一般,表现出游人对滁州山水的熟悉和喜爱。 2. 十日钩玄满素心:这两句诗表达了游人在游览过程中的心境变化。“钩玄”一词源于道家,意为探索事物的深层本质,“素心”则是指清澈无暇的心灵。整句诗意味着在游览过程中,游人的内心逐渐被滁州的山水所净化,变得清澈无暇。 3. 赢得诸峰难偃蹇
【注释】 游滁山:游览滁州一带的风景。闰正:闰年春天。颜:指醉翁亭。清兴:清明时节的兴致。 【赏析】 首联是说,滁州的山明水秀,我初游时感到新奇有趣;然而半是春色,半为山景,也使我颇感惊异。这里以“游”为眼,把滁州山和滁州风光融为一体,写出了诗人对滁州山和滁州风光的感受。 颔联是说,自从我来到滁州以来,看到滁州的山水,就感到像老朋友一样亲切熟悉。这里的“自今”,是指从我来到滁州后。“清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