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止是学为人,学不知天人未真。
天在人身春在木,人居天内木涵春。
万殊精别方知义,一本穷研始识仁。
试看天人无间处,不知天道岂知身。
戊午吟
介绍
。
《戊午吟》是晚清诗人李调元的代表作,收录于其诗集《戊午吟稿》,全篇共14首。
此诗主要以辛亥革命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的社会景象和人民情绪,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忧虑。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戊午吟
(清)李调元
戊戌之秋国破家亡,
六十年来事变多端。
风尘苦海无涯路,
天地苍茫只一人。
此诗以辛亥革命为背景,通过描绘当时的社会景象和人民情绪,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忧虑。全篇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戊午吟是晚清诗人李调元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于其诗
相关推荐
戊午吟 圣贤止是学为人,学不知天人未真。 天在人身春在木,人居天内木涵春。 万殊精别方知义,一本穷研始识仁。 试看天人无间处,不知天道岂知身。 注释与赏析 1. "圣贤止是学为人" - 注释:圣人和贤人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成为有德之人。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目的性,即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德行,达到圣人的境界。 2. "学不知天人未真" - 注释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四种动物(桃、李、鱼、鸟)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莫为为者是真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过于追求外在的形式,而是要认识到事物内在的规律。这是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即生活并非只是表面的繁华,而是内在的真实。 “稍著安排便已非”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旦过于刻意地去安排,事情就会变得不自然,失去了本来的面目。这是对生活的另一种理解
注释: 戊午吟:即《戊午岁除日寄东平李司空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千圣传心一敬修,不知真敬反成囚。 这句诗的意思是:千代圣人的教诲只有一个字,即“敬”。但如果过于追求这个字,反而会成为囚徒。 欲求一得且永得,须下千休与万休。 这句诗的意思是:如果只想得到一点,那么就永远得不到;如果想要放下许多,那么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疏水曲肱常浩浩,百官万务尽悠悠。 这句诗的意思是:清澈的河水弯曲的手臂
戊午吟 中庸二字圣真诠,来自唐虞一脉传。 本体睹闻为入窍,工夫戒惧是天然。 但从庸行庸言里,直彻无声无臭先。 此是人人真本色,可怜千古作陈编。 注释: - 中庸:儒家经典《中庸》篇名,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强调中和、适度的哲学观念。 - 圣真诠:即圣人的真正诠释,指的是对《中庸》这部经典深入理解后的解读。 - 唐虞:指唐朝和虞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两个朝代
戊午吟 格物无端成聚讼,起于知本二言分。 但知知本即知至,格物何曾有阙文。 本在操舟方有舵,本迷乱国为无君。 只翻诚意一错简,涤荡青霄万顷云。 注释: - 格物: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原理。 - 二言分:指“知本”和“格物”这两个概念的分别。 - 但知知本即知至:只要明白了“知本(道)”,就可以知道事物的终极道理。 - 本在操舟方有舵:比喻掌握事物的根本原理才能正确地处理问题。 - 本迷乱国为无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诗的标题、作者、内容、手法、表现的意境以及情感等,然后依据这些要求逐一对诗歌进行赏析。 《戊午吟》一诗是一首抒情诗。全诗以“戊午年”起兴,诗人在戊午年(1058)五月一日作此诗,表达了他立志做官、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前两联写诗人立志做官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后两联写诗人要立志高远并付诸实践的决心
【注释】 ①戊午:即“五戊”,古代以干支记日。五戊为农历正月,故称戊年。 ②荡荡乾坤:广大无边的天地间。此指天地之间。躬(gōng):自任,承担。 ③穆穆:形容天空广阔,云开天高的样子。 ④冰泮水瀜瀜:冰融化,水涨溢。泮,通“畔”,“岸”。瀜瀜,水盛大的样子。 ⑤履薄临深:比喻处境困难,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缘底事:是什么缘故。 ⑥寂:静。 ⑦无浪又生风:比喻没有风波,又出现新的问题。 【赏析】
戊午吟 吾儒穷理最为先,理彻心空不入禅。 穷是十分到底处,理须一物不容前。 六经尽向躬行譣,一字不从文义牵。 自有豁然通贯日,方知日用是真元。 注释与赏析: 1. 吾儒穷理最为先:儒家追求通过穷尽事物之理,达到对事物的透彻理解。这里的“穷”指的是深入探究、彻底理解的意思,“理”则是指事物的规律或道理。这句话强调了儒家学者在探求真理时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物物其来有定则,自然之则为天。 但因在物付各物,一任纷然本寂然。 随处家庭堪作佛,无须岩壑始修仙。 北机实在程门显,何事庐山不细研。 赏析: 这首《戊午吟》是明朝高攀龙所作的诗作之一。全诗共五句,每一句都富含深意,通过描绘自然和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宇宙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 第一句:“物物其来有定则。” “物物其来有定则”意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固定规律
戊午吟 听闻如何能够以死生,死生本就是道的平常。 没有昼夜可以无黑夜,几见无阴只有阳。 道在何处可见寿命长短,内心安宁才能等彭殇。 再去寻找其他途径求道术,踏遍天涯却徒劳无功
戊午吟 万物同生形不同,犬羊人性岂相通。 因观物性明人道,始信人伦是圣功。 仁义非于明察外,愚蒙偏蔽事为中。 虽云此理几希甚,两字金针是反躬。 注释: 1. 戊午吟:这是一首五言诗,以“戊午”作为诗歌的标题。全诗共四句,每句都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2. 万物同生形不同: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上的所有生物都是从同一个生命源泉中诞生出来的,但是由于环境、条件、生存方式的不同,它们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形态
戊午吟 天载无形触目真,羲皇两画写其神。 六爻虽列上中下,一物彊分天地人。 读去还知非汝密,悟来方始是家珍。 试看爪发生生处,何但枝头可覛春。 注释: 1. 天载无形:天空没有形状,无法被触摸到,只能通过观察来理解它的本质。 2. 羲皇:指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他们是中国传说中创造八卦的两位先祖。 3. 两画:指的是《周易》中的卦象,每卦由两个爻构成,代表阴阳两种对立的力量或状态。 4. 六爻
戊午吟(注:此诗为作者自题诗,具体作者不详) 见易更须知用易,圣人原只用中庸。 刚柔见处几先吉,中正亡时动即凶。 能惧始终皆免咎,存诚隐显悉成龙。 莫言卜筮用为小,动静须占是易宗。 注释: 见易更须知用易:看到《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就知道其中蕴含的哲理和道理。 圣人原只用中庸:圣人原本就只使用“中庸之道”,也就是平衡和谐、适度的原则。 刚柔见处几先吉:当事物的刚健与柔顺相结合时,往往会带来好运。
戊午吟 人心偏倚道心中,凡念回旋即圣功。 精是不迷如日照,一为不二与天同。 笃恭为执辰居所,未发为中水不风。 圣智聪明收敛尽,寂然不动感而通。 注释: 戊午吟:指在戊午年(1587)所作的诗《戊午吟》。 人心偏倚道心中:人的心偏向了内心,即心灵。 凡念回旋即圣功:所有的念头回到内心,就是圣人的功力。 精是不迷如日照:精气不迷惑像阳光照耀。 一为不二与天同:一物是万物的本源,与天同。
戊午吟 孝是修行无价珍,此身在处即吾亲。 一禽一草非时剪,五辟三千律可论。 仓德饮和供菽水,朝乾夕惕省昏晨。 不分富贵与贫贱,大孝光天是守身。 注释 1. 戊午吟:这是一首诗歌的标题,表达了诗人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 2. 孝是修行无价珍:孝是修行中的最高境界,如同无价之宝一样珍贵。 3. 此身在处即吾亲:无论身处何地,都如同在家一样亲近。 4. 一禽一草非时剪:不随意剪掉一禽一草,尊重自然。
戊午吟 事事精详是与非,紫阳以此示全归。 初经勉强须坚苦,渐近天然妙入微。 精义无过能择善,入神还只是知几。 须知圣学无多法,尺寸基培万仞巍。 注释: 1. 事事精详是与非: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分辨是非。 2. 紫阳:指古代道教的紫阳真人。这里可能是指道教的修炼方法或者思想。 3. 以全归:指回归到道家的全真之道。 4. 初经勉强须坚苦:最初学习时需要坚持和刻苦。 5.
戊午吟 言行须从拟议成,不从拟议失权衡。 拟言本自三缄慎,议动繇于百炼精。 率意岂真为率性,争先或恐是争名。 须知变化方为易,变化原从拟议生。 注释: 1. 拟议:指预先的打算或者计划。 2. 权衡:衡量比较轻重的意思。 3. 拟言:预先说的言语。 4. 三缄:封存、密封的意思。 5. 百炼精:经过多次锤炼而达到极高的精炼程度。 6. 率意:任性而行的意思。 7. 率性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朱陆当年有异同,只于稽古稍殊功。 这句诗描述了朱陆两派在历史上的差异和特点,强调他们在研究历史时的不同成就。 - 存心自合先知本,格物无过要识中。 这句诗表达了学者们应当追求真理、深入理解事物本质的思想。 - 六籍漫从卤莽过,一灵那得豁然通。 这是对古籍阅读态度的批评,认为不应粗制滥造地阅读书籍。 - 前贤指示皆精切,后学无讹是晦翁。
戊午吟 精气为躯造化功,游魂为变浩无穷。 如何谓死为灭尽,反落禅诃断见中。 神化自然称不测,有无不著是真空。 莫将空字谩归佛,虚实原于微显同。 注释: - 精气为躯造化功:这里指的是人的生命是由天地间的精微之气凝聚而成,这种生命活动是自然界的一种造化之力的作用和结果。 - 游魂为变浩无穷:这里的“游魂”是指那些在世间游走的灵魂,它们的变化是浩渺无垠的,无法穷尽。 - 如何谓死为灭尽
戊午吟 学人须自立根基,三戒当先谨独知。 无分少壮老异境,一于财色斗严持。 镇重常如五岳峙,防危更似九河堤。 大廷暗室心如一,玉粹金精体不亏。 注释: 1. 学人须自立根基:指学者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不能盲从他人。 2. 三戒当先谨独知:这里的“三戒”可能是指古代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其中“戒”是其中之一。而“谨独知”则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要遵守自己的道德准则。 3. 无分少壮老异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