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当夜两兵混战,直到天明,各自收兵。马超屯兵渭口,日夜分兵,前后攻击。曹操在渭河内将船筏锁链作浮桥三条,接连南岸。曹仁引军夹河立寨,将粮草车辆穿连,以为屏障。马超闻之,教军士各挟草一束,带着火种,与韩遂引军并力杀到寨前,堆积草把,放起烈火。操兵抵敌不住,弃寨而走。车乘、浮桥,尽被烧毁。西凉兵大胜,截住渭河。曹操立不起营寨,心中忧惧。荀攸曰:“可取渭河沙土筑起土城,可以坚守。”操拨三万军担土筑城。马超又差庞德、马岱各引五百马军,往来冲突;更兼沙土不实,筑起便倒,操无计可施。时当九月尽,天气暴冷,彤云密布,连日不开。曹操在寨中纳闷。忽人报曰:“有一老人来见丞相,欲陈说方略。”操请入。见其人鹤骨松姿,形貌苍古。问之,乃京兆人也,隐居终南山,姓娄,名子伯,道号“梦梅居士”。操以客礼待之。子伯曰:“丞相欲跨渭安营久矣,今何不乘时筑之?”操曰:“沙土之地,筑垒不成。隐士有何良策赐教?”子伯曰:“丞相用兵如神,岂不知天时乎?连日阴云布合,朔风一起,必大冻矣。风起之后,驱兵士运土泼水,比及天明,土城已就。”操大悟,厚赏子伯。子伯不受而去。
是夜北风大作。操尽驱兵士担土泼水;为无盛水之具,作缣囊盛水浇之,随筑随冻。比及天明,沙水冻紧,土城已筑完。细作报知马超。超领兵观之,大惊,疑有神助。次日,集大军鸣鼓而进。操自乘马出营,止有许褚一人随后。操扬鞭大呼曰:“孟德单骑至此,请马超出来答话。”超乘马挺枪而出。操曰:“汝欺我营寨不成,今一夜天已筑就,汝何不早降!”马超大怒,意欲突前擒之,见操背后一人,睁圆怪眼,手提钢刀,勒马而立。超疑是许褚,乃扬鞭问曰:“闻汝军中有虎侯,安在哉?”许褚提刀大叫曰:“吾即谯郡许褚也!”目射神光,威风抖擞。超不敢动,乃勒马回。操亦引许褚回寨。两军观之,无不骇然。操谓诸将曰:“贼亦知仲康乃虎侯也!”自此军中皆称褚为虎侯,许褚曰:“某来日必擒马超。”操曰:“马超英勇,不可
三国演义 · 第五十九回 · 许诸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问韩遂
介绍
《三国演义》是明代作家罗贯中所著,第五十九回“许褚裸衣斗马超,曹操抹书问韩遂”描述的是三国时期曹魏与西凉军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一段故事的背景、人物、过程以及其背后的战略意义:
战役背景:第五十九回的情节发生在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乱和英雄辈出的时期。在这一期间,群雄割据,天下大乱,各路诸侯为了扩张势力范围、争夺政权而展开激烈争斗。在这场混战中,曹操作为魏国的重要领导者,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挑战。
主要人物:本回中涉及的主要人物有曹操、马超、韩遂等。其中,曹操是魏国的丞相,具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马超是西凉军的将领,勇猛善战;韩遂则是西凉的一位重要军阀,与马超结盟共同对抗曹魏。这些人物的活动构成了整个战争的核心内容。
战役经过:当夜,两军在渭口展开激战,双方均遭受重大损失。曹操为了应对敌军的攻击,采取了多种防御措施,包括在河流上架设浮桥以便于军队撤退和物资运输。然而,马超闻讯后,派遣士兵携带火种并堆积干草,企图引发大火烧毁曹操的浮桥。曹操的军队因此陷入困境,被迫撤退。在此之后,曹操采纳贾诩的建议,给韩遂写信试图离间他和韩遂的关系。通过故意在书中涂改关键信息,让马超得知后产生了误会,最终导致韩遂和马超之间的关系破裂,马超也因此大败而归。
战术策略:在这场战役中,曹操展现了其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他不仅能够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战略,而且还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战术。例如,在面临敌军攻击时,他利用渭河上的浮桥作为屏障,同时组织兵力进行防守。此外,他还通过书信来试探敌人的心理,从而采取更精准的措施来应对敌人的攻势。
战略意义:这一战役的成功不仅展示了曹操在军事策略方面的卓越才华,而且也反映了他在政治智慧上的优势。他能够准确地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并根据这一分析制定出合适的战略计划。同时,他的冷静和果断也是赢得这场战役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五十九回中的“许褚裸衣斗马超,曹操抹书问韩遂”不仅是一段精彩的历史叙述,也是对当时军事和政治斗争的一个生动展示。通过对这一故事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复杂局势和人物性格,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古代战争的艺术魅力及其背后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