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犹豫未决。杨秋、侯选皆劝求和,于是韩遂遣杨秋为使,直往操寨下书,言割地请和之事。操曰:“汝且回寨,吾来日使人回报。”杨秋辞去。贾诩入见操曰:“丞相主意若何?”操曰:“公所见若何?”诩曰:“兵不厌诈,可伪许之;然后用反间计,令韩、马相疑,则一鼓可破也。”操抚掌大喜曰:“天下高见,多有相合。文和之谋,正吾心中之事也。”于是遣人回书,言:“待我徐徐退兵,还汝河西之地。”一面教搭起浮桥,作退军之意。马超得书,谓韩遂曰:“曹操虽然许和,奸雄难测。倘不准备,反受其制。超与叔父轮流调兵,今日叔向操,超向徐晃;明日超向操,叔向徐晃:分头提备,以防其诈。”韩遂依计而行。
早有人报知曹操。操顾贾诩曰:“吾事济矣!”问:“来日是谁合向我这边?”人报曰:“韩遂。”次日,操引众将出营,左右围绕,操独显一骑于中央。韩遂部卒多有不识操者,出阵观看。操高叫曰:“汝诸军欲观曹公耶?吾亦犹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谋耳。”诸军皆有惧色。操使人过阵谓韩遂曰:“丞相谨请韩将军会话。”韩遂即出阵;见操并无甲仗,亦弃衣甲,轻服匹马而出。二人马头相交,各按辔对语。操曰:“吾与将军之父,同举孝廉,吾尝以叔事之。吾亦与公同登仕路,不觉有年矣。将军今年妙龄几何?”韩遂答曰:“四十岁矣。”操曰:“往日在京师,皆青春年少,何期又中旬矣!安得天下清平共乐耶!”只把旧事细说,并不提起军情。说罢大笑,相谈有一个时辰,方回马而别,各自归寨。早有人将此事报知马超。超忙来问韩遂曰:“今日曹操阵前所言何事?”遂曰:“只诉京师旧事耳。”超曰:“安得不言军务乎?”遂曰:“曹操不言,吾何独言之?”超心甚疑,不言而退。
诗句释义及译文#### 三国演义 · 第五十九回 · 许诸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问韩遂
- 诗意:在《三国演义》的第五十九回中,描述了一场发生在战场上的对峙。许诸身着裸露的衣服与马超进行战斗,而曹操通过书信询问韩遂的情况。
- 译文:在《三国演义》的第五十九回中,描述了一场战斗中的情景。许诸穿着裸露的衣服,与马超进行战斗,而曹操则通过书信向韩遂求和。
注释
- 许诸:三国时期名将,以勇猛著称。
- 马超:西凉军阀马腾之子,著名的武将。
-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后来成为曹魏政权的奠基者。
- 韩遂:西凉地区军阀,与马超有矛盾。
- 抹书:指曹操写信询问韩遂的情况。
- 军务:军事行动和事务。
赏析
分析
- 策略运用:本战中,曹操利用书信作为心理战术,试图通过与对方的交流来削弱对方的信心和士气。同时,这种交流还为曹操提供了了解韩遂意图的机会。
- 智谋对决:马超和韩遂都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将领,他们的较量不仅关乎个人武艺,更是智力与策略的对抗。曹操通过假意和解来迷惑对手,展现了其卓越的谋略。
- 历史背景:这段故事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中涉及了权力斗争、个人恩怨以及国家间的冲突。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 人物刻画:曹操、马超、韩遂等角色的性格特点通过对话和行动得以充分展现,使得整个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总结
这一回体现了三国时期复杂而多变的战略布局。通过对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和军事动态,以及它们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此外,这段描写也强调了在政治和军事竞争中,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展示了古代英雄们的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