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逢元日,客子心悲伤。
旁观谬测度,谓我思故乡。
故乡虽云远,可以理归装。
况自入山来,泉石慰膏肓。
同行三数人,形迹亦想忘。
晨起但一揖,随意倾壶觞。
贺客概无有,酬应息奔忙。
转觉此间乐,在家徒皇皇。
所悲竟何事,欲写先彷徨。
念自癸卯后,木饥金不穰。
陕西三岁旱,河南五岁荒。
牛无一束稿,有如坟首羊。
耕无可耕处,屠以充饥肠。
十室去其半,半死半流亡。
戊申乃大熟,禾黍幸登场。
窃谓脱此厄,六幕臻平康。
岂知是岁夏,大水竟汪洋。
或云洞庭湖,白昼日无光。
中有数龙斗,莫辨赤白黄。
腥风挟浊浪,万鼓声雷硠。
一涌高于山,一泻何可当。
混混湖与江,茫茫荆讫扬。
翼轸斗牛间,气湿如银潢。
去年水更大,发难仍沅湘。
所决失堤堰,所浸蔑城隍。
江宁地颇高,钟阜几怀襄。
别有浙西水,顶潮趋钱塘。
加以百日雨,势欲无余杭。
浙之杭嘉湖,北达苏松常。
又北为镇江,财赋甲他方。
岁额千余万,地丁兼白粮。
次如湖南北,安徽及豫章。
亦俱供飞挽,亦且赖输将。
一浸数千里,何者为苞稂。
无米入漕运,何以实京仓。
灾民极可悯,苦况不可详。
有屋在水中,渺不见屋梁。
爷娘儿女子,托命于舟航。
嗷嗷中泽鸿,于何谋稻粱。
死者委沟壑,存者犹羸尪。
天下有大命,官仓有常平。
常平久无实,社仓亦虚名。
欲籴无可籴,议籴徕远商。
巴蜀米价贱,千里连帆樯。
道远风涛恶,贩到价则昂。
有钱犹可买,无钱空踉跄。
欲赈无可赈,驰奏叩天阊。
批章下户部,司农询曹郎。
频年逋赋多,灾区例缓征。
金屡颁大库,钱并支水衡。
昔有盈无缩,今有缩无盈。
虽有缩无盈,犹且别筹量。
通融资挹注,一滴亦天浆。
去年干在己,今年干在庚。
今年第一日,日食令人惊。
午刻历未刻,计食五分赢。
二气绾橐籥,日者太阳精。
履端重首祚,元日记新正。
而乃遭此变,能勿心怦怦。
熙朝大一统,骏业天所昌。
幅员廊无外,宝箓尤灵长。
下自元明宋,上
庚戌元日日食一百二十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庚戌元日日食一百二十韵》为清代诗人李惺所作,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诗歌。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 作者背景:
- 李惺(生卒年不详),字秋士,号湘兰居士,清代诗人,其诗作多涉及时政、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展现了他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诗歌内容:
- 岭南逢元日:描述诗人在岭南地区,元日这一重要节日的遭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客子身份带来的孤独与悲伤。
- 旁观谬测度:通过旁观者的视角,诗人反思了自身对于时局的误解和对故乡的深切思考。
- 故乡虽云远:尽管故乡遥远,但诗人仍试图整理行装返回,反映了他对家乡的感情以及面对现实的积极态度。
- 入山来泉石:描述了诗人进入山林后的生活状态,泉水和山石成为了诗人心灵的慰藉。
- 同行三数人:与几位同道者同行,形迹虽忘,但内心仍有所想。
- 晨起但一揖:清晨起床后的简单礼节,反映出诗人生活的简朴与内心的平和。
- 贺客概无有:在这一天里,没有宾客来访,增添了一份清闲自在。
- 转觉此间乐:在忙碌之余,诗人发现在家中也能找到乐趣,这种转变让人感到欣慰。
- 在家徒皇皇:对比外出的轻松与家中的忙碌,诗人表达了对家庭责任的忧虑。
- 所见所感:通过观察和感受,诗人记录了这一特殊日子的景象和心情,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气息和人文关怀。
- 诗歌特色:
- “诗史”式描写:诗歌中对时局的描述具有“诗史”的特点,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绘,反映了清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苦难。
- 多样的创作风格:诗人运用不同的诗歌形式(如律诗、绝句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展现了他的创作多样性。
- 自我开解心态:在面对国家的动荡和个人的困境时,诗人展现出了自我开解的心态,这种心态不仅体现在诗歌中,也在其生平事迹中得到体现。
《庚戌元日日食一百二十韵》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的作品,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