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逢元日,客子心悲伤。
旁观谬测度,谓我思故乡。
故乡虽云远,可以理归装。
况自入山来,泉石慰膏肓。
同行三数人,形迹亦想忘。
晨起但一揖,随意倾壶觞。
贺客概无有,酬应息奔忙。
转觉此间乐,在家徒皇皇。
所悲竟何事,欲写先彷徨。
念自癸卯后,木饥金不穰。
陕西三岁旱,河南五岁荒。
牛无一束稿,有如坟首羊。
耕无可耕处,屠以充饥肠。
十室去其半,半死半流亡。
戊申乃大熟,禾黍幸登场。
窃谓脱此厄,六幕臻平康。
岂知是岁夏,大水竟汪洋。
或云洞庭湖,白昼日无光。
中有数龙斗,莫辨赤白黄。
腥风挟浊浪,万鼓声雷硠。
一涌高于山,一泻何可当。
混混湖与江,茫茫荆讫扬。
翼轸斗牛间,气湿如银潢。
去年水更大,发难仍沅湘。
所决失堤堰,所浸蔑城隍。
江宁地颇高,钟阜几怀襄。
以下是对《庚戌元日日食一百二十韵》的逐句翻译、注释以及赏析:
- 诗词原文:
岭南逢元日,客子心悲伤。
旁观谬测度,谓我思故乡。
故乡虽云远,可以理归装。
况自入山来,泉石慰膏肓。
同行三数人,形迹亦想忘。
晨起但一揖,随意倾壶觞。
贺客概无有,酬应息奔忙。
转觉此间乐,在家徒皇皇。
所悲竟何事?欲写先彷徨。
念自癸卯后,木饥金不穰。
陕西三岁旱,河南五岁荒。
牛无一束藁,有如坟首羊。
耕无可耕处,屠以充饥肠。
十室去其半,半死半流亡。
戊申乃大熟,禾黍幸登场。
窃谓脱此厄,六幕臻平康。
岂知是岁夏,大水竟汪洋。
或云洞庭湖,白昼日无光。
中有数龙斗,莫辨赤白黄。
腥风挟浊浪,万鼓声雷硠。
一涌高于山,一泻何可当。
混混湖与江,茫茫荆讫扬。
翼轸斗牛间,气湿如银潢。
去年水更大,发难仍沅湘。
所决失堤堰,所浸蔑城隍。
江宁地颇高,钟阜几怀襄。
- 诗句译文: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岭南地区庆祝新年的情景,表达了他内心的悲伤和思乡之情。虽然故乡似乎很遥远,但诗人还是决定收拾行李准备回家。然而,当他到达山中时,发现泉水和山石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安慰。他与同行的三人一起度过了愉快的一天,甚至忘记了形迹。早晨起床后,他只向客人行了一礼,然后就随意地倒了一杯酒。客人都离开了,他的酬答也变得忙碌起来。然而,当他回到家中时,却感到了一种无法言说的孤独和不安。他回忆起过去三年的困难时期,农民们因为干旱和饥荒而生活困苦。最后,诗人希望摆脱这种困境,实现国家的和平与繁荣。
- 关键词注释:
- 岭南逢元日:指的是作者在岭南地区庆祝新年的情景。
- 客子:指在外漂泊的人,此处指作者自己。
- 旁观谬测度:形容旁观者对事情的误解和误判。
- 故乡:此处指作者的家乡,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
- 理归装:整理行李准备回家。
- 泉石慰膏肓:泉水和山石给诗人带来了极大的安慰。
- 贺客:前来祝贺的客人。
- 酬应:应酬、应答。
- 转觉:开始觉得。
- 所悲:这里的“悲”字可以理解为忧国忧民的情感。
- 欲写:想要记录下来。
- 癸卯:古代的一种纪年法,此处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年份。
- 木饥:比喻农作物歉收,粮食短缺。
- 金不穰:同样表示农作物不丰收,粮食短缺。
- 坟首羊:形容土地贫瘠,连牛羊都不能生存。
- 禾黍:泛指庄稼,这里指的是农作物。
- 脱此厄:摆脱这种困境。
- 六幕臻平康:国家实现了和平与繁荣。
- 岂知: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
- 戊申:一个特定的年份。
- 洞庭湖: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湖泊。
- 白昼日无光:形容天气非常阴暗,没有阳光。
- 赤白黄:这里可能是指天空中的云彩颜色变化。
- 腥风:强烈的风。
- 浊浪:浑浊的波浪。
- 万鼓声雷硠:形容战鼓声震天响。
-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形容事业有成后还要继续努力。
-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作者在岭南地区庆祝新年的情景,表达了他内心的悲伤和思乡之情。尽管故乡似乎很遥远,但诗人还是决定收拾行李准备回家。然而,当他到达山中时,发现泉水和山石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安慰。他与同行的三人一起度过了愉快的一天,甚至忘记了形迹。早晨起床后,他只向客人行了一礼,然后就随意地倒了一杯酒。客人都离开了,他的酬答也变得忙碌起来。然而,当他回到家中时,却感到了一种无法言说的孤独和不安。他回忆起过去三年的困难时期,农民们因为干旱和饥荒而生活困苦。最后,诗人希望摆脱这种困境,实现国家的和平与繁荣。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同时,它也反映了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奈和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