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亩衙斋半欲倾,八榕匝地绿阴生。
一官蕉鹿犹三水,石上浮沉梦未醒。
三水杂诗
介绍
《三水杂诗》,是清末近现代诗人许南英创作的一组诗歌。
《三水杂诗》共包含四首,每首都描绘了作者对于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情描绘。其中,第一首“数亩衙斋半欲倾,八榕匝地绿阴生”描述了一座衙斋被绿树包围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第二首“一肩桑叶一肩荠,大妇前行少妇随”则通过对比展现了农耕生活的场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相关推荐
诗句:数亩衙斋半欲倾,八榕匝地绿阴生。 译文:我的官邸只有几亩大,已经快要倒塌了,周围的树木茂盛,绿色的树叶覆盖了我的庭院。 注释:数亩:指面积不大的官邸。衙斋:官邸。半欲倾:快要倒塌的意思。八榕:指院子里的榕树。匝:围绕。地:指院子。绿阴:绿色树荫。生:生长。 赏析: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他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对自然的喜爱
注释:凤尾竹修长有序地生长,窗前的影子清晰可见。有时发出清脆的声响,不是普通的风雨声。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窗前凤尾竹的景象,通过观察和感受,诗人发现了竹影的独特之处和声音的不同寻常。诗中的“凤尾修修次第生”形象地描绘了竹叶的生长状态,而“窗前个介影分明”则突出了竹影在窗户前的清晰可见。最后一句“有时戛玉琼琤响,不是寻常风雨声”则是对声音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声的独特感受和欣赏
【注释】 三水:指作者家乡的三条江,即吴江、松江、太湖。杂诗:即小诗。 新糊窗纸净无埃,卐字疏棂扇扇开。一片云阴含日影,松高遥见鹤归来。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1325年(至元二年)初游江南时所作。诗人在《杂诗》中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画。 首句“新糊窗纸净无埃”,是说新糊的窗纸洁净无尘。窗子是用白纸糊的,所以显得格外洁白。这两句写眼前所见,清新自然,没有雕琢之痕。
【注释】:杂诗:诗中杂有其他体裁。三水,指江西南昌、浙江绍兴、广东潮州三处。中和,唐武宗年号,公元881-885年,这里指作者任官之地。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七绝,写诗人在中和二年二月(即唐代大中五年)任官江西时,在三水(今江西省南昌市西南,浙东地区称“三江”或“三渚”)作客期间的所见所感。全诗语言质朴,情真意切,意境清新。 首句以“鸟鸣初”点明时间,交代了诗人当时所处的时节
【译文】 豆叶搭成的小棚,支撑着竹枝斜倚。它随意地绽开红白相间的花朵。黄蜂在花间飞来飞去,好像在指挥蜂群按时采蜜。 【注释】 三水:泛指吴越一带的山水。杂诗:即“杂体诗”,指内容和形式不拘一格的诗歌。 支:撑,撑持。 欹(yī)斜:倾斜。 遵部勒:遵循规律。 时:时节,时间。 衙,通“衙”,官署。午时衙:指正午时分。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的农村景象。首句写豆棚下小竹倚斜,自成风趣
三水杂诗 岿然三十六江楼,人去楼空水自流。 几辈儒臣皆过客,雪泥鸿爪阮公留。 注释:岿然三十六江楼,形容江边的高楼巍峨壮观。人去楼空水自流,表示随着人们的离去,楼台显得更加空旷寂寞,而江水依然静静地流淌。几辈儒臣皆过客,指的是历代的文人雅士都只是暂时停留,没有留下长久的痕迹。雪泥鸿爪阮公留,比喻只有像阮籍这样的高人才能在雪地上留下足迹。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三十六江楼的描写
注释:这是一首描绘铁路运行的诗。首句“南门铁道电驱雷”,形象地描绘了火车在南门呼啸而过的场景,就像电车驱动雷声一样震撼大地。次句“铃铎铮铮动地来”,则进一步描述了火车行驶时发出的声音,如同钟声般清脆悦耳,令人心神振奋。第三句“纵使道人钟不打,先生春梦亦惊回”,则是诗人对铁路运行的感慨。他想象如果道人(道士)的敲钟不再响起,那么自己的春天梦想(即美好的愿望或理想)也会被惊醒。 赏析
【注】胥江:即吴江。胥浦,吴淞江的古称。上:指胥江口。 三水杂诗 沿堤路向黄塘上,逆水浮舟紫洞平。 细雨丝丝风剪剪,胥江江上过清明。 注释:顺着堤岸往黄塘上游去,逆着水流在紫洞中泛舟行进。细雨纷纷似丝缕,微风吹动江面像剪刀。在吴江胥江渡口,我度过了清明节这一日。 赏析: “沿堤路向黄塘上”,是诗人沿着堤岸,一路向东,来到了黄塘上游。黄塘是苏州的一个地名,这里指的是黄墩,是苏州城东南的一个小村庄
婆婆船尾起炊烟,稚子船头自在眠。 婆娑水面映晚霞,渔人归来满载归。 郎自下罾侬补网,水多鱼处便停船。 郎儿撒网郎儿笑,鱼儿跃出网中央。 译文: 在婆娑的水面上映照着傍晚的余晖,渔人带着孩子归来,满载而归。 渔夫自己下网捕鱼,你则在旁边修补网具。 鱼儿游动到水多的地方便停下来不动了。 渔夫撒网捕捞,鱼儿跃出网中,笑声洋溢在渔夫的身边
这首诗是关于三江大堤的景色描绘。 "巡遍三江万丈堤,堤边深处树成蹊":描述了作者沿着三江大堤行走,看到远处的树已经形成了小路。三江指的是长江、黄河和珠江。万丈堤指的是高大的堤坝。树成蹊,即树木已经长出了小路。 "一鞭策马沿河上,远望行人树顶齐":描述了作者驱马沿着河边前行,远处可以看到树上的人在树梢上行走或休息。 译文: 沿着三江的大堤走了一遍,堤边深处已经长出了一条小路。
三水杂诗 东阡西陌正分秧,四月农人日日忙。 不雨倒抽溪上水,桔槔碌碡闹斜阳。 注释: 东阡西陌:指田间小路。 分秧:插秧。 桔槔(gě):一种汲水的农具。 碌碡(lù yù):一种用于碾磨谷物的石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农村的春耕景象,通过诗人敏锐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农人在春天里辛勤劳动的情景。全诗以“三月三日天气新”为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 首句“东阡西陌正分秧”
解析: 1. 诗句分析: - “一肩桑叶一肩荠,大妇前行少妇随。” - 注释:描述了一对夫妇(大妇与少妇)在农事活动中的分工合作。丈夫扛着桑树和荠菜,而妻子则跟随在他旁边。 2. 译文: - “一位背负着桑叶和荠菜,另一位紧随其后跟随。大妇在前面走,少妇紧随其后。 - “百丈河堤人似鲫,芦苞今日是墟期。” - 注释:描述了一幅繁忙的市场景象,人们如同鲫鱼一样拥挤在河堤上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概括与理解,注意要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 (1)“筑陂积水灌田禾,其奈天乾水少何”,筑成的水渠可以灌溉农田,但干旱的天气又使得水位下降,难以满足需要。这是诗人对水利设施的赞美,也表现了他希望国家能重视水利工程。 (2)“昨夜雨来陂水满,欢声轰动一群鹅”。昨夜下雨后,水满陂池,鸭子们在水中嬉戏,发出欢快的声音,这里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鸭子们嬉戏的画面。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三水杂诗 春时到处有春风,妇女茶亭笑语融。 鬟鬓不知时世样,野花插得满头红。 注释: 1. 春时到处有春风 - 春天的时候,到处都能闻到春风的气息。 2. 妇女茶亭笑语融 - 妇女们在茶亭里笑着交谈,气氛融洽。 3. 鬟鬓不知时世样 - 女子的头发和鬓角不知道时代的变化,仍然保持着旧时的样式。 4. 野花插得满头红 - 在头上插满了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