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板荡朝,非气莫能济。国家有妖孽,尤贵养正气。
公官典客时,正值艰难际。初言义和拳,本出大刀会。
先皇铸九鼎,早既斥魑魅。明明白莲教,遗孽传苗裔。
邪述金钟罩,不过弄狡狯。宗社三百年,岂可付儿戏。
继言诸大国,各有白马誓。预储大万金,始可戮一士。
矧持英簜来,堂堂大国使。一客不能容,反纵瘈犬噬。
问罪责主人,将以何辞对?封事两留中,痛哭再上疏。
彼贼敢横行,实挟朝贵势。奈何朝廷尊,公与匪人比?
盲师糊涂相,骄将偃蹇吏。掷国作孤注,作事太愦愦。
速请黄钺诛,无得议视贵。幸清君侧恶,斧钺臣不避。
当璧天子父,不敢为尊讳。天潢盗弄兵,语直斥王字。
呜呼批鳞难,况触投鼠忌。朝衣缚下狱,众口成诟詈。
白刃露霜锋,黄巾走尘骑。阿师呼大兄,红带夹道侍。
欢哗杀二毛,万头相倾挤。公甫下囚车,拜问臣何罪?
刑官纵马来,大骂囚无礼。岂容发口言,指天复画地。
呼天声未终,滚地头已坠。恶耗四海传,何人不雨泪!
识公十数年,相见軏倒屣。追述潘邓说,许我以国器。
同辈六七贤,推公最强记。喜谈佛老学,语我求出世。
知公真名士,不独善交艺。未知比干心,竟为直谏碎。
我实知公浅,负负心内愧。马关定约后,公来谒大吏。
青梅雨翛翛,煮酒论时事。公言行箧中,携有《日本志》。
此书早流布,直可省岁币。我已外史达,人实高阁置。
我笑不任咎,公更发深喟。今日读公疏,倘得行公意。
四百五十兆,何至贻民累。不独民累祛,中国咸受惠。
即彼附贼徒,亦缓须臾毙。斥公助逆人,黄泉见亦悔。
苍苍天九重,今尚浮云蔽。痛公不言隐,开卷軏流涕。
盗首既伏诛,知公不为厉。定为社稷忧,骑龙谒天帝。
三哀诗袁爽秋京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哀诗·袁爽秋京卿》是一首表达作者对于清朝末年社会现状的不满与批评的诗歌,其中黄遵宪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历史背景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腐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 诗歌内容:
- 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动荡不安时期的忧虑和对朝廷官员的责任意识。诗人认为,在国难当头之际,官员应当挺身而出,维护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
- 描述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例如,义和团运动的发生,虽然表面上是为了抵抗外国势力,但实际上却是一场由地方豪强领导的排外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社会的混乱。
- 强调了正直和正气的重要性。在国家面临巨大挑战时,唯有坚持正义和正气,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而稳固政权并最终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 历史背景:
- 黄遵宪的这首诗创作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正值清朝晚期,国家内部矛盾尖锐,西方列强的侵略日益严重,国内又发生了义和团运动等事件。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危机和困境。
-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黄遵宪的诗作不仅是对现实的批判,更是对理想政治的一种追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能够唤起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从而推动社会的觉醒和进步。
《三哀诗·袁爽秋京卿》不仅是一首反映清末社会现实和政治斗争的诗歌,也是一位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深刻反思的产物。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及其复杂性,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