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结下三生香火缘,同是谪天来,谁知风流文采,陶写中年,缚茧为人丝竟尽;
代销了一篇诗酒债,可怜挥手别,依旧富贵神仙,蹉跎两误,系铃倩我解何从。
挽杨仲愈联
介绍
“挽杨仲愈联”是由清朝诗人龚易图创作的一副对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作品是传递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载体。《挽杨仲愈联》作为一首对联,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蕴含深刻的文化意义。
《挽杨仲愈联》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和作品特色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具体探讨:
创作背景:《挽杨仲愈联》的创作背景与其作者龚易图的生平紧密相关。龚易图(1830—1888),字蔼仁,号谷盈子,是清代福建闽县人,曾中咸丰九年进士,选授云南大理府云南县知县。后来他随军从政,官至广东布政使。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科举到从政,再到晚年的辞世,其间经历丰富,情感深沉。这为他在晚年创作出《挽杨仲愈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情感基础。
作者生平:《挽杨仲愈联》的作者龚易图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除了诗歌之外,龚易图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曾上《防海刍论》八篇,并曾任广东布政使。这样的政治与文学生涯为其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从龚易图的生活背景来看,他的《挽杨仲愈联》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交织的艺术结晶。
作品特色:《挽杨仲愈联》的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它通过简洁而富有深意的文字,传达了对逝者的深深哀悼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例如:“早结下三生香火缘,同是谪天来,谁知风流文采,陶写中年,缚茧为人丝竟尽;代销了一篇诗酒债,可怜挥手别,依旧富贵神仙,蹉跎两误,系铃倩我解何从。”这两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杨仲愈一生的回顾和感慨,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文学价值:《挽杨仲愈联》不仅是一首悼念亡友的佳作,也是研究清代文学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通过对《挽杨仲愈联》的赏析,可以深入了解龚易图的文学风格和书法技巧,以及清代文学和书法的发展脉络。
《挽杨仲愈联》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的缩影。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代的文化背景、作者的个人经历及其艺术成就,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