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半文不值半文,莫谓世无知者;
作一事须精一事,庶几心乃安然。
格言联
介绍
格言联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由两行或更多的诗句组成,通常以格言的形式出现。这些句子往往富含哲理,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励人们思考生活、道德和价值观的问题。格言联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如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就有一段著名的格言联:“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句话反映了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激发了无数的讨论和反思。
格言联也可以出现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比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其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一些段落就体现了这种文学技巧。这些格言联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深度,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格言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深刻的思想,是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手法。
相关推荐
【解析】 本诗是一首格言联,其特点是每句都是对联,且句与句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关联。这需要我们对诗歌内容有深入的理解。第一句中,“爱”指爱惜;第二句中,“作”指做好;第三句中,“精”意为细致、认真。所以,这首诗的意思是:爱惜半文不值半文,不要以为世上无知者多;做好一事须精一事,庶几心可安然无虑。 【答案】 ①爱惜半文不值半文,不要以为世上无知者多(爱惜) ②做好一事须精一事
注释: 格言联:这里指的应该是《弟子规》中的一句话。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大的方面要着眼(看清形势),在小的方面也要着手(认真做事)。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与朋友相处要谨慎言语,独自时则要保持内心平静和坚定。 赏析: 这首诗主要教导我们要有大局意识和个人修养。在大事情上要有远见卓识,看清形势;在小事上要脚踏实地,认真去做。与人相处要有分寸,不能随意妄为,也不能过于保守
【注释】 格言联:指格言,即箴言、警句。 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指男子汉在生死关头应当奋力求生,在危难之中要努力寻求转机,获得幸福;古代的人在贫困潦倒时也要修养道德,在穷困失意时也要著述立说。 【赏析】 这是一首勉励人们要有志气,要有毅力的格言联。它鼓励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坚定信念,奋发向前,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注释】 1.格言联:这是一副对联,上下两句都是格言。上联是说人要“不怨不尤”;下联是说人要“勿忘勿助”。2.争个一壁静:指反身努力争取一个宁静的环境。3.勿忘勿助:“勿忘”就是不要忘记;“勿助”就是不要助长。4.平地长万丈高:意即从平地一下子增高到很高的地方。5.仄声字:古代诗歌用韵时,押韵的字有平声(平音)和仄声之分,如上声、去声、入声等。这里指的是古汉语里的一种声调,也就是上声。 【赏析】
【释义】 这是一首格言诗,作者以“天下”二字作为起兴的线索。前两句是说:世上没有轻易就能到达的境地,也没有难以到达的境界;后两句是说:人的一生中总是有快乐的地方,也有忧愁的地方。 【注释】 1. 易境:容易达到的境地。 2. 忧处:忧愁之处。 3. 终身:一生、一辈子。 4. 赏析: 此诗为格言诗,用“天下”二字作为起兴的线索。诗中说:世上没有轻易就能到达的境界,也没有难以到达的境界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 坦坦荡荡,虽忧患亦畅天怀。 【注释】 格言联:对联的一种形式。 战战兢兢:形容十分小心谨慎的样子。 即生时:在活着的时候。 忘地狱:不记恨或不记仇。 坦坦荡荡:胸怀坦白,心地坦然。 忧患:忧虑、祸患。 畅天怀:心胸开阔,不受拘束。 【赏析】 此联是说做人要警惕,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犯错误。 上联“战战兢兢”,意思是说在活着的时候,不要做错事,要时时刻刻警惕
【注释】禽(qín):指鸟。还人:返璞归真。静由敬出:语出《论语》“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死中求活:语出《老子》:“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淡极乐生:语出《庄子》:“淡则久长,利则近灾。” 【赏析】这首格言联是作者从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理中提炼出来的,寓意深刻,内涵丰富。 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这是一首格言联,表达了人生哲学的深刻见解。首先,它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尊重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能准确筛选出诗句所包含的作者思想感情。“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意思是:不做圣贤,就做禽兽;不要计较收获,只去耕耘。这是告诫人们,人的价值在于劳动,而不是在于是否成为圣贤或禽兽。 译文: 如果不想当圣贤,就做禽兽吧; 不要计较收获,只需努力耕耘。 赏析: 诗人劝勉人们要勤奋劳作,不要沉湎于功名利禄之中
格言联 与人为善,取人为善; 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注释:与人和睦相处,对人慷慨解囊。乐于一生,忧患一生。 赏析:此诗是一句格言,意在告诫人们要待人友善,慷慨助人。"与人为善,取人为善"意味着与人相处时,要以和为贵,待人以诚,善待他人。"乐以终身,忧以终身"则强调了人生态度的重要性。只有乐观地面对生活,才能使人生充满快乐;只有时刻担忧自己的未来,才能使人生更加充实。因此
【注释】 养活:抚养。春意:春天的气息,比喻生机勃勃的景象。 撑起:支撑起来、支撑住。穷骨头:形容贫穷的境况。 【赏析】 此诗是作者自谦其才疏学浅,不能施展才华,只好安贫守志的无奈之语。首句“养活一团春意”,以春天象征希望与生机,表明自己尽管处境艰难,但仍心向光明,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次句“撑起两根穷骨头”,则以穷困的困境喻指人生道路的坎坷与艰难,表达出自己虽身处逆境仍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注释】 格言联:对偶的诗句。 立千仞巅:意指站在极高的地方,这里比喻学问或才能已经达到高峰。 慕鲁连子:指汉代学者董仲舒,字子长。鲁连,战国时燕国士人。子长,即子长君,是子长的尊称。 无片言妄:意思是说的话没有一句不是事实的。 希司马公:指宋代名臣司马光。《资治通鉴》成书于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以《资治通鉴》自名其文,故后人有“司马温公”之称。 【赏析】 这首诗是一副格言联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句意思,然后把握全诗内容,最后结合作者思想感情作答。格言联是一句箴言,“美言不信”,意指美好的言辞不可信靠;“信言不美”,指诚信的言辞也不华丽。两句一反一正,告诫人们不要轻信甜言蜜语,也不要以貌取人。“疑人莫用”的意思是怀疑一个人就不要轻易重用他,“用人莫疑”意为用人不能有疑虑,要敢于信任使用别人。两句都是说用人的道理
【注释】 色:表象。空:本体,指佛性或真理。恩(ēn):恩惠、恩德。害:伤害、损害。生:产生。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僧贯休的一首格言诗,全诗以三句七字的对仗形式表达“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的道理。 首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说一切现象和事物的表象都是空无,而空无又是一切现象和事物的本体,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一种哲学上的观念,认为现象和事物的本体是不可分割的
【注释】 格言联:用成语或典故来表达的道理。 口莫多言:不要过多地说话。 情莫多妄:不要胡乱地动情。 名可强立:名声可以靠实力去树立。 功可强成:功名可以凭借努力去成就。 【译文】 不要过多地谈论,感情不要胡乱地流露; 名声要靠实力去树立,功名要靠努力去成就。 【赏析】 这两句格言是告诫人们做人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鹜远,更不能轻浮狂妄。“口莫多言”,就是要避免说些无益、无聊的闲话;“情莫多妄”
注释: 格言联:格言是指人们认为的至理名言或谚语,通常用在文章、诗词、对联等文学形式里,用来表达主题或寓意。 1. 青天白日之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 - 青天白日:形容公正无私,光明磊落的品质。 - 节义:指坚守正义和节操。 - 暗室屋漏:比喻小人得志,正直人士被排斥的环境。 - 培养:培育形成。 2. 旋乾转坤之经纶,由临深履薄处得力: - 旋乾转坤:形容能够扭转乾坤的伟大手腕。 - 经纶
【注释】 格言联:即谜面。 名誉:声望、声誉。 自屈辱中彰:从卑下中显出。 德量:德行和度量。 由隐忍而大:从容忍忍耐中变得伟大。 【赏析】 谜面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援不耐郁郁,每自愤恨,思得奇女以充后宫。”意思是:马援受不了郁郁寡欢,常自怨自恨,想要得到一个美女来充任后宫。 谜面的意思是:名誉是从卑贱的境遇中显露出来的;德行是由忍受屈辱和忍耐而增长起来的。这是一句很有哲理的话
【注释】 敬:恭敬;授受:传授、接受;真源:真理或根本。慎:谨慎,小心。提撕:指勉励,鞭策。紧钥:重要而关键的东西。 【赏析】 这是一首格言诗,内容是告诫人们要恭敬地传授知识,并谨慎地把握人生的关键。 “敬为千里授受真源”,意思是说,我们要恭敬地传授知识,就像把真源头传给千里之外的人家一样。这里强调了“敬”,即尊敬和尊重,是传授知识和智慧的基础。 “慎乃百年提撕紧钥”,意思是说
【注释】 “格言联”:即对联。 孝莫辞劳,转眼便为人父母; 善毋望报,回头但看尔儿孙。 译文及赏析: 孝顺父母,不必推辞辛劳,转眼之间就会成为他们的孩子;做好事,不必希望回报,回首望去就会看到你的子孙们。 这副对联的大意是劝人尽孝和行善。上联说,孝顺父母并不需要推辞辛劳,因为一旦你成为父母,就会体会到做父母的辛劳。下联说,做好事并不需要期待回报,因为你回头一望,就会看到你的子孙们正在做着好事
注释: 格言联:格言,即成语。 著书忌早:著作学问时忌讳急于求成。 处事忌扰:处理事务时忌讳搅扰烦杂。 立朝忌巧:在朝廷做官时忌讳玩弄权术。 居室忌好:居住的房舍不能过于华丽。 制行欲方:行为举止要方正不阿。 行事欲圆:办事要灵活变通。 存心欲拙:存心要质朴无华。 作文欲华:写作文要华丽。 赏析: 这是一副对联,上下两联都是以四字成语的形式出现。上联是“格言联”,下联是“格言联”
【注释】 格言联:格言。 此心不滞:此心不被外物所束缚,指心地清静,不为外物所动。 物物:物。 囿事事:囿于琐事。 于道求出:在大道上寻找。 天天:天天理。 入人人:与人们相处。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格言诗,它以通俗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处世哲学。诗人认为,人应该保持内心的清静,不被外物所干扰;同时,也要在大道上寻求真理和智慧,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琐碎的事物或与人交往。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中庸”的思想
诗句解释: 1. “格言联”是谜面,格言是指人们口头相传的、有一定影响的谚语;“联”即对偶,谜底中应有两个相同的词。 2. “坐到二更”,是说诗人在深夜时分已经坐在了桌前,到了二更时刻,也就是夜里一点。 3. “合眼即睡”,是说诗人闭上眼睛不久就睡着了,说明他非常疲倦,没有精力再去想其他的事情。 4. “心无一事”,是说诗人的心非常平静,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引起他的注意或干扰他的思绪。 5.
【注释】 自长非所增,自短非所损: 长和短都是客观存在的。人不可能永远年轻,也永远不会衰老,所以“长大”与“短小”都不是自己可以增减的。 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惭衾: 因为自己身体的存在,所以不会感到羞愧;因为没有被子盖着,所以也不会感到惭愧。 译文: 我长高了,并不是因为我增加了什么,我变矮了,并不是因为我减少了什么。 我自立于世界,我并不觉得自己的影子有什么不好,我独自休息
【注释】 格言联:用格言式的对联。戴天履地并称才,七尺伟然,须作几分事业;往古来今中有我,百年易耳,当思千载姓名。 戴天履地:比喻人的才能。 七尺伟然:形容人有才华。七尺,古代以周尺计,约合当今一米六左右。 伟然,卓越不凡的样子。 须作:需要做。 几分:一些,一点。 事业:事业或业绩。 往古来今:从前和现在。 中:中间。 有我:有我这个人。 百年易耳:百年寿命很短。 当思千载姓名
诗句释义: - “格言联”:这可能是一种特定的表达方式或者是一个成语、短语,但在这里没有明确的解释。 - “诚意正心”:意指内心真诚,态度端正。 - “只四字学”:可能是指学习的内容或方法可以用四句话概括。 - “读书静坐”:指通过阅读和静坐来学习,可能是强调学习环境的安静与专注。 - “各半日功”:意指各自投入一半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 译文: 学习的本质在于诚意与正直的心态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含义。“格言联”:格言、联句、格言联都是指格言联语,是说用格言联句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愿望。“厚性情,薄嗜欲;直心思,曲文章。”意思是:要培养高尚的品性,抛弃过分的欲望;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而文辞则可以委婉曲折一些。 【答案】 注释: 格言(格言):即格言、警句。 联:联句,即对偶。 译文:
注释: 话虽然已经到了嘴边,再三思考一下会更好; 事情即使可以放手去做,再谨慎一些又有何妨。 赏析: 这首诗告诉我们,在说话之前要三思,做事之前要谨慎。这是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却并不多。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说错话或者做错事。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有一颗冷静的心,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同时
【注释】 在君父恩中:在君主和父亲的恩惠下 问何报称:询问如何报答。 凡事看儿孙份上:凡事以子孙为重。 劝且从容:劝导他们要宽宏大量地对待事情,不要过于匆忙或急躁。 【赏析】 这首格言联诗,是劝告人们要以仁爱为本,以家庭和谐为目标,以天下为己任。它通过“一生在君父恩中,问何报称;凡事看儿孙份上,劝且从容”这两句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而含蓄,语言简洁而精练,充满了哲理和智慧
【译文】 如果浮躁一分,到处便招致遗憾和后悔; 如果因循二字,从来就误尽英雄。 【注释】 浮躁:急躁、不踏实 招尤悔:招致罪过和后悔 因循:拖延、懈怠 误尽英雄:使许多有才能的人白白地耽误了 【赏析】 这首诗是告诫人们要有恒心,不能浮躁,也不能过于因循。因为只有坚持自己的理想,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像那些急躁、不安于现状、总是想投机取巧的人一样,最终一事无成。同时
【注解】 格言联:一种对联,上下两句各用一个格言。 天最分明,只是性慢; 人能算计,其如命何。 【赏析】 这是一副很好玩的格言联。上句说的是“天”,下句说的是“人”。 这副格言联的意思是,上天是公正的,它把每个人的命运都清清楚楚地安排好了,你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上天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可是,人们往往不能像上天那样明察秋毫、公正无私,而是常常自作聪明、自以为是。所以,即使上天把你安排得很好
【注释】 格言联:格言,即谚语。联:对偶的句式。 想病时:想到生病时。 尘心:指杂念之心,世俗之心。 防死日:防患于未然,指珍惜生命。 善念:善良的思想。 自生:自然产生。 【赏析】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当人想到自己生病时,杂念就会逐渐减少;而当人想到自己快要死亡时(“防死日”),善良的念头就会自然地产生。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对于生死观的认识和理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施恩望报,势且成仇; 为善求知,弊将得谤。 释义:行善却希望回报的人,最终可能会与自己结仇; 追求知识但不求甚解的人,最终会因为错误而受到批评。 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且吾闻之也:‘为上者,下不讁;为谷者,民不争。’是故上下交征,而有不虞之患。故日:‘上下交征而财利归于上’。” 多见缺殆,多闻缺疑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广泛的学习,仔细的询问,慎重的思考,明白的分辨,忠实的行动。 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过于专注于某种事物或某个话题
【解析】 格言联,对仗工整,意蕴深刻。“尽交天下贤豪长者”,这是诗人的人生志向。他希望与天下有识之辈交往,广结良缘,结交天下豪杰。“常作江山烟月主人”,这是他的理想境界,即把江山作为自己游乐的场所,在山光水色中尽情地享受人生。 【答案】 ①尽交天下贤豪长者:尽,全部。交,结交。②常作江山烟月主人:常,时常。作,当作,当作……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