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
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末闻其数,而目以明,耳以聪矣。
岐伯曰:此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
帝曰: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解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之。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背胷邪系阴阳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濇,胷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胷胁,支心贯鬲,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脏俞五十穴。腑俞七十二穴。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𦛗两旁各五,凡十穴。大椎上两旁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两髀厌分中二穴。犊鼻二穴。耳中多所闻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项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巨虚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窻二穴。肩解二穴。关元一穴。委阳二穴。肩贞二穴。喑门一穴。齐一穴。胷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横二穴。阴阳蹻四穴。水俞在诸分,热俞在气穴,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穴。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
黄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
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着,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荣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
帝曰:善。愿闻溪谷之会也。
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腘(别本作䐃
黄帝内经 · 素问 · 气穴论
介绍
“黄帝内经 · 素问 · 气穴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主要探讨了人体穴位的分布和功能。《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医学经典,被誉为中医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由黄帝与岐伯的对话构成,分为两部分:《素问》和《灵枢》,其中《素问》主要讨论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理论,而《灵枢》则侧重于针灸、腧穴等内容。
在“气穴论”一章中,黄帝提出了关于人体三百六十五个穴位的问题,这些穴位被认为是对应一年之中各个节气的。岐伯通过详细的讲解,解释了这些穴位的位置、功能以及它们在人体健康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些内容不仅涉及了穴位的具体位置,还包括了穴位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调节这些穴位来治疗疾病。
“气穴论”强调了穴位的重要性。岐伯提到,人体的穴位如同人体的“气穴”,是气血运行的关键节点。这些穴位不仅能够反映出人体的健康状况,还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针刺或按摩这些穴位,可以调整气血流动,达到治疗的目的。
“气穴论”还讨论了穴位的功能。岐伯指出,每个穴位都承担着特定的治疗作用,例如一些穴位被用于缓解疼痛,而另一些穴位则用于治疗疾病。这种功能的差异性是基于每个穴位所在的经络和脏腑的不同功能。
“气穴论”还涉及了穴位的具体位置。岐伯详细描述了三百六十五个穴位的位置,包括它们的精确坐标和相对关系。这些知识对于学习者和实践者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气穴论”也提到了穴位的应用原则。岐伯强调,使用穴位进行治疗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原则,如根据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以及如何正确操作针刺和按摩等。
“黄帝内经 · 素问 · 气穴论”不仅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个重要章节,也是中医学中关于穴位学说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揭示了穴位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也为后世的针灸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对于现代医学界和广大学习中医的人来说,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一部分内容,对于提升中医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