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草侵阶乱碧鲜,宫门深锁绿杨天。
珠帘欲卷抬秋水,罗幌微开动冷烟。
风引漏声过枕上,月移花影到窗前。
独挑残烛魂堪断,却恨青蛾误少年。
长信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信宫》是一首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汉代长乐宫的历史背景和班婕妤的悲剧命运,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怀和对宫廷生活的深刻反思。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 诗题与创作背景
- 诗题解读:《长信宫》是李白在唐玄宗时期所作,反映了当时宫廷中的政治局势及诗人的个人情感体验。诗中通过对班婕妤的描写,展现了她从宫廷中的宠妃到被迫迁居长信宫的悲惨经历,以及她在失宠后的生活状态。
- 创作背景:据传,李白在唐玄宗时期曾受到皇帝的赏识,但后来因直言进谏被贬谪。这首诗的创作可能与他的个人遭遇有关,也可能是受到当时宫廷政治斗争的影响。
- 诗歌原文及其解析
- 原文内容:“月皎昭阳殿,霜清长信宫。
天行乘玉辇,飞燕与君同。更有欢娱处,承恩乐未穷。谁怜团扇妾,独坐怨秋风?”
- 诗句解析:首句“月皎昭阳殿”,描述了昭阳殿中秋夜明亮的月光,暗示了宫廷中的奢华与繁华。次句“霜清长信宫”,则描绘了长信宫里秋日的清冷,反映出宫中生活的转变和变迁。第三句“天行乘玉辇”,通过玉辇这一象征皇权的物事,展示了皇帝的尊贵与威严。第四句“飞燕与君同”,借用赵飞燕姐妹的典故,表达了皇帝对她的喜爱和亲近。最后一句“更有欢娱处,承恩乐未穷”,则是说在皇宫中仍有欢乐之处,而班婕妤的恩宠并未因此结束。最后一句“谁怜团扇妾,独坐怨秋风?”则透露出班婕妤被遗弃后的孤独与无奈。
- 主题思想与表达方式
- 主题思想:《长信宫》通过对班婕妤生平的描写,揭示了宫廷中的权力斗争和女性的命运悲剧。诗中通过对比昭阳殿的繁华与长信宫的清冷,表现了权力中心的兴衰与变迁。同时,班婕妤作为古代女性的代表,其悲苦的命运也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双重标准和压迫。
- 表达方式:李白采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如“月皎昭阳殿”中的月光象征朝廷的辉煌,“霜清长信宫”中的霜气象征宫中的清冷和凄凉。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对话的形式,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戏剧性。
《长信宫》不仅是一首描写宫廷生活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深意的作品,通过班婕妤的故事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