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潇湘波上云,化为流血杜鹃身。
长疑啄破青山色,只恐啼穿白日轮。
花落玄宗回蜀道,雨收工部宿江津。
声声犹得到君耳,不见千秋一甑尘。
闻杜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乌江道中闻杜鹃有感》是宋朝著名文学家王之道的代表作品之一,而《金缕曲·闻杜鹃》、《山中闻杜鹃》和《鹊桥仙·夜闻杜鹃》分别是宋末元初词人刘辰翁、北宋诗人洪炎以及宋代词人陆游的代表作。文学作品《乌江道中闻杜鹃有感》是宋朝著名文学家王之道的作品,其内容如下:
- 作品原文:《乌江道中闻杜鹃有感》:麻叶蓬蓬小麦肥,杨花风里杜鹃啼。故园尚阻归来赋,惭愧东坡雨一犁。
- 解释说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春天麦田旁听到杜鹃鸟的叫声时的感慨。诗中的“麻叶蓬蓬小麦肥”描绘了一幅丰收的景象,而“杨花风里杜鹃啼”则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气息与杜鹃的鸣叫。最后两句“故园尚阻归来赋,惭愧东坡雨一犁”反映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归乡的遗憾以及对历史变迁的哀叹。
作品背景:此诗作于宋末时期,当时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王之作为一位文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这样的诗作,既是对个人境遇的抒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心声。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个人的抒发,而是成为了一种时代的声音。
艺术特色:王之作诗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感情的表达。《乌江道中闻杜鹃有感》通过简洁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自然场景中。诗中的杜鹃啼声不仅触动了诗人的情感,也唤起了读者对故乡的思念。此外,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如“故园尚阻归来赋”与“惭愧东坡雨一犁”,既展示了作者的无奈,也反映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文化意义:《乌江道中闻杜鹃有感》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和文化的缩影。王之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并将这种感受通过诗歌传递给后人。这不仅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也让读者对那个时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乌江道中闻杜鹃有感》不仅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也是了解宋朝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还可以从中窥见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